如何写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教育论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心理能量,人格健康
长期以来,音乐家们对音乐欣赏教学在美育、德育、智育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与人的心理的讨论也随着各界人士对音乐欣赏实践的日益增多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音乐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音乐欣赏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比如在大型商场选择一定的背景音乐,以适应顾客的心理,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音乐对人的心理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随着中小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心理问题尤其是人格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和功能。探索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能量与个性进行探讨。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个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需要能量,能量不是外部添加的,而是来自于人格系统的内部。驱动和操纵人格系统的能力称为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基础,是影响人格的整个动力系统平衡协调发展的关键。个人的心理能量经常受到内部或外部影响的抑制或阻碍。此时,如果人格中的心理能量没有通过能量发泄和能量位移得到畅通,那么个体的人格心理就会不完善,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
音乐欣赏教学如何影响人格的心理能量?
首先,音乐欣赏教学以声音的形式作用于人格中的心理能量。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各种声音结构的音乐:从地域角度来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所呈现的声音结构风格可谓多姿多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欧洲音乐的发展为例,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有无数的声音风格展现了音乐声音结构的发展变化。
探索乐音的起源与人的心理能量密切相关。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库尔特认为,人类最深层的是无意识状态,非理性的意志作为人类本能的欲望,就隐藏在这种深层的无意识中。这是一个潜在的,运动中不稳定的东西,总是需要发泄,想办法释放,才能达到内在的平衡。音乐其实就是人类的这种内在张力向声音的转化。可见,在人们探索音乐本质的时候,有人认为音乐本身就是创作者为了寻找发泄途径,将心理能量以声音的形式外化的结果。
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听,这使得它在人格上对心理能量的影响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关于学生欣赏音乐的心理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有过亲身体验,音乐可以缓解或减缓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人格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借用德国心理学家威尔默特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来解释音乐的这种影响是如何无意识地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从其体系形成就提出了一个原则,即客观物理现象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客观事物的结构过程与人对物理事物的空间感知或时间感知的过程具有某种等价性,即对应的心与物之间的“同构”。从学者的角度来看,音乐作品因其自身的结构风格会引起听者特定的心理反应。虽然它们在性质上不同,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完形,它们在结构性质上是相同的。这种同一性体现在他们都以“张力”的模式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在学生的人格结构中,心理能量以不同的张力存在。在听音乐时,音乐的声音以紧张运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知觉系统,不断符合学生内心心理的紧张结构,使学生的心理能量随之运动和变化,受阻的心理能量得到疏通。
从上面对库尔特音乐本质的分析和格式塔理论的“异质同构”可以看出,音乐的声音与人的心理能量的运动密切相关。因此,音乐的听觉特性有利于心理能量在人格上的和谐。
其次,音乐欣赏教学为联想和想象作用于人格中的心理能量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音乐的联想和想象能影响人格心理的能量吗?弗洛伊德在医疗实践中,与布吕埃尔一起发明了一种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即“自由联想法”。通过对这种方法的了解,也可以了解音乐想象对人格心理能量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受到抑制或阻碍,或者说人格中的心理能量失衡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他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学家尽力鼓励精神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报告想到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多么琐碎、不合逻辑和荒谬,思想必须自由涌现,没有顺序或理论连贯性。精神分析师对病人报告的所有材料进行分析解释,找到原因,进行治疗。也许在我们看来,这种联想和想象只是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疾病的根源,并不能说明它对心理能量的影响。但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能量发泄理论中也提出了“位移和升华”的概念。本能为了减少紧张而使用的物体或手段最有可能被移位。在能量宣泄的位移过程中,如果置换的对象是文化领域更高的目标,这样的位移就叫升华。音乐作为一种形象艺术,给了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限制学生无关的想象。通过音乐欣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预测的,被本能压抑的心理能量在优美的音乐中不断位移,是自由的、不由自主的,不需要像其他位移那样付出更多的意志和努力。通过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学生或陶醉于美感的享受,或激发学生的道德崇高等。所以本能中被压抑的能量最容易被置换出来。因为音乐总是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后再表达出来,教师通过把握和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在弗洛伊德看来,任何自由联想和想象都不是没有原因的。音乐提供的想象力也会因听众的个人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性心理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中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和单独的个人课外音乐欣赏是有区别的,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具体来说,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内容和风格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使联想和想象更加丰富;另外,学生处于集体欣赏的环境中,注意力更加集中,目的性更强,此时的联想和想象也更加集中;在集体环境中,不同的音乐联想和想象是相互参照和对比的,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想象的心理环节。相对于个人在课后独自欣赏音乐,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具有这一优势,它为音乐欣赏提供了更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使学生的心理能量在联想和想象中得以位移,最终使受阻的能量得以畅通,压抑的能量得以释放。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体验会影响人格中的心理能量。
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最常见、最激烈的心理活动。所以大多数人认为音乐是最善于表达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不同的曲调会引起听众不同的心情和态度。——当听节奏和曲调时,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讨论表明,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艺术不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我们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不是间接的,而是直接的。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是直观的,因为音乐声音的运动形式与情感运动之间存在类比。人的情感体验是时间的一种运动过程,音乐只是在时间中发展起来的艺术。情感体验主要是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在节奏的强弱和放松上,音乐也有这种特点。此外,通过不同乐器所表现出来的音色变化,不同调式、调性的变化,也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变化。如:明亮、忧郁、热情、大小调式变化等。学生心理中发生的一切情感运动变化,其实都是心理能量的运动变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能量在音乐的引导下不断协调和畅通。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中提供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大学阶段,由于身体的成熟,知识的积累,精力的充沛,学生的情感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体会到音乐中更多细腻微妙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并不完全来自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参与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直接情感体验。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欣赏教学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情感表达和体验的机会。这一特点对学生人格中心理能量的平衡发展有更直接有效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在人格的要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的独特性从不同的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的平衡和协调使学生的个性在各个方面都是健康的。
参考资料: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张川川和张中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新编大学美育教程》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3]《音乐美学教程》张骞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余润阳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