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张恨水故居的思考

2019年5月10日,阳光明媚,我们从池州驱车前往安庆,踏上了寻找张恨水的旅程。途中路过安庆长江大桥,从侧窗望着浩荡的江水,想起了恨水先生笔名“人长大恨水向东长”的出处。这看似巧合,但也是历史的必然。在此之前,全部化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色无味。但穿越历史的尘埃,我们总能找到些什么,就像我们今天的寻找之旅。

说起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春秋时期,十三朝古都Xi安,六朝黄金之地南靖。至于安徽的历史,我觉得潜山是最好的见证。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安徽的源头,是安徽的古都,是二乔的故乡,是禅宗之乡,是京剧的始祖,是黄梅的故乡,是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京剧大师程长庚的出生地,也是我们今天要寻找的目的地。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万广源,它位于安徽省潜山市。这里不仅有张恨水纪念馆,还有历史展览馆和程长庚展览馆。掀开历史的面纱,真正置身于教科书出现过的地方,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生怕惊扰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你首先看到的是孔雀东南飞的雕像。孔雀东南飞,五里徘徊。雕塑的造型与这首诗相得益彰,只不过是桂花而不是松柏树。刘兰芝的结局没有雕塑齐飞那么美好。如此优雅地死去,是对封建家长制最有力的攻击。历史往往一脉相承。为什么我们的作品传达的精神不是恨水先生?

在亨水先生的雕像前鞠躬并敬献花篮后,我们步入纪念馆,探寻亨水先生的踪迹。该馆将王先生的一生概括为青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感悟、晚霞、故乡情节、交往与研究七个部分。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搜索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写一篇游记,证明我来过。你看过吗?在这里,他给了我答案。张恨水先生被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金苑称为“三位作家”。他的作品不计其数,出版和创作。他还被誉为“民国第一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120多部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字。在惊叹他创作丰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是什么让他比同时期的其他作家更高产?为什么我们现在写得这么晦涩?通过纪念馆里的老照片和手稿,我触摸到了那段历史,得到了答案。陆机在《文赋》中说“待在中心神秘,与坟墓感同身受”。恨水先生就是这样。他才华横溢,是村里有名的“少年天才”;他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16岁的他,已经阅读了上百部中外小说,开始了小说创作。在接受了新的学校教育后,我开始阅读新的书籍、报纸、工程、英语和自然科学。这些都造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张恨水。终其一生,他走遍世界,创作报纸和小说,独行却又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是历史的足迹,如今在纪念馆里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去了叶寨中学,张恨水先生是该校的名誉主任。叶寨中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原名仲晶中学,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学校依山傍水,背靠天柱山,傍安徽河,被森林保护,被学校哺育,与森林和学校融为一体,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故事。历史有时有命运的巧合。学校里的著名人物吴宜峰先生、范先生,都和张恨水先生一样,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共同承担着被称为“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下午,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目的地,黄土书店,张恨水故居。阳光出奇的焦虑,就像黄土书店的黄颜色。但由于原黄土砖墙年代久远,有几处不幸坍塌。这是一种重建,但又不失历史的味道。故居周围的环境是典型的皖南小镇,山川交融,田园奇异,纵横交错,清幽如桃花源。故居前半亩见方的池塘,清澈干净。故居是皖南常见的四水回塘八瓦房,青砖瓦,马头墙。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两排房子一字排开。房间很小,但房子里的东西保存完整真实。通过这些古董,我可以想象出王先生开始写作,又开始写作的情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足为奇,所以是一方沃土,孕育了王先生这样的大家闺秀。

“太阳落山了”,又到了告别为期一天的寻找之旅的时候了。“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这一天给我带来了课本上找不到的东西。故居不仅仅是那八间小屋,还承载着斑驳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记忆和美好的人生感悟。我想这才是我寻找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