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北中学的历史沿革
白崇禧牵头拨款,报请政府批准。以清代南营守备衙门旧址牛街30号为校址,校名为“北平穆斯林中学”。白崇禧亲自担任主席,马福祥和马林翼担任副主席,孙总经理担任第一任主席。
因为是第一次办回族学校,顺应了历史潮流,招生人数比事先预计的多很多。
牛街,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位于北平西南角,呈南北走向。街道只有1.41平方公里,却汇集了回、汉、满、朝、维、蒙等23个民族,54000多人。到1930年,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共有10个班,应广大穆斯林的要求设立了5所附属小学。北平穆斯林中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穆斯林中学。1930年,国民政府改组了教会学校。北平穆斯林中学虽未被取缔,但未获准以“穆斯林”的宗教名称立案。由于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回族,学校向政府提出了以“西北”命名的意向。沿袭“中华书院”、“南洋公学”的先例,学校更名为“北平西北书院”。
1931 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公学”,增设正常班级,并命令国民政府财政部每月拨付补助,学校地位大为提高。
同年,白崇禧指示孙创作校歌。歌词由语文老师任华元作词,音乐老师很荣幸在林作曲。1934年7月,第一批毕业生毕业,恰逢北平举行中专毕业考试。为了参加考试,在北平匆匆办理了报名手续,但西北公学无法与其他中学并列,于是改名为西北中学。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当时中考排名北平第八,名声大震。
外地生源不断增加,西北中学扩大到5所。从一年级开始,五个年级的名字分别是蒋中正的信、忠、诚、勤,每个班用一个字来区分。今后大一新生将排出贤惠、正直、干净、勇敢、聪明五个等级。1934 10,东北大学搬迁到北平后没有校舍,想吞并西北中学作为校区的一部分,西北中学拒绝。同年,电影《午夜歌声》在西北中学教学楼拍摄。
1935年,孙获得南京国民政府工业部部长吴鼎昌的批准,同意西北中学兼并相邻的东北同乡会举办的“景村中学”。然而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东北同乡会秘密劝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党部,东北大学强行进入胜村中学。西北中学师生冲出保护校址,双方发生扭打。
西北中学和东北大学的角力,其实就是白崇禧和张学良的角力。
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工业部发出紧急电报,命令东北大学撤出胜村中学校址。西北中学在保校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学校历史上最光辉的一笔。七七事变爆发于1937,北平沦陷。西北中学旧址被日军占领,师生被迫南下。
孙在南下途中被任命为“军委特派员”,与白崇禧主席、唐克三主任、金鼎铭决定在成都、兰州创办西北中学。白崇禧电告四川穆斯林促进会会长、四川康绥署参谋长马德斋,决定派金鼎铭为代理校长赴成都。
1938年4月,金鼎铭在成都皇城东门街租了一间民房,挂了“北平西北中学承办成都西北中学办公室”的牌子,准备办四川第一所回民中学。
由于抗战爆发,有不少官学迁到荣,一时找不到校址。成都市穆斯林小学教育主任韩益民主动帮忙,将成都市穆斯林小学男女生董事会租用的明园西街铺面楼收回,改建为西北中学的教室和宿舍,并将庭院作为操场。
白崇禧飞赴成都,亲自选定韩一民为常务副校长,分管学校日常工作。孙仍为校长,金鼎铭为代理校长。一年后,金鼎铭任校长。
成都西北中学在北平的“正统”下存在,在抗战大后方的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
1938八月中旬,成都西北中学开始招收初高中学生,招生千余人,在全市引起轰动。回族的孩子都考上了。韩一民聘请了周太轩等成都著名学者为老师。四川省教育厅将其命名为“民办西北成都中学”。
1939 65438+2月,蒋中正、白崇禧在成都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给学生讲课。演讲结束后,我参观了几步之外的西北中学。
1939年,日军轰炸成都,明园西街的校舍全部被毁。校长金鼎铭、副校长韩益民带领师生撤离到成都西郊回族聚居地土桥镇,租用西来寺继续办学。学校扩大到14班,每班60人。
1940初高中继续扩招,新增一个女生部。1949 165438+10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校长韩一民带领全体师生到北门迎接解放军进城。
195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西北中学。中央统战部部长王维舟亲自视察了西北中学,并命令四川省教育厅拨款3万元建设西北中学。
65438-0960,西北中学参加全国高考,升学率99%,四川省第一。只要人们提起西北中学,没有一个人不伸出大拇指称赞它。同年,西北中学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学校和全国红旗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英雄会”,受到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4和1965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一。这是西北中学最辉煌的时刻。
从65438到0982,西北中学成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中学。
5月6日1989西北中学迎来60周年暨迁都50周年校庆。全市各界都报道了这一盛况。
同年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示范高中,并通过国家级示范学校验收。
2008年2月26日,65438,西北中学迎来80周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