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觉醒期
前几天和我妈在网上聊天,我说:妈!我看电视可能真的很笨,但是现在老是忘事,说话也没有以前流利了。本来我想得到她的安慰,但是我妈说,可以!你小时候很聪明,大家都夸你。你看看现在的你,越来越笨了,无论怎么说都是笨。希望妈妈能透过手机屏幕感受到我的心碎。过了一会儿,看到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内容是中国许多无知的传统父母喜欢让他们的孩子平着头睡觉。想到青春期的某一天,女生的爱美意识上升。我回家问我妈为什么头是平的。结果我妈得意地说:平头好看,好多人都这么干。朋友圈科普都知道,这种给孩子送枕头的做法,会严重丧失正常的脑腔结构,危及智力的正常发育。虽然我更关心发型的可见度。我赶紧把科普的图片发给我妈,让她想想自己有没有做什么不利于我智力发展的事情。然后我妈回答,她说,我怎么知道?刚刚听别人说的。所以你看,生活中的迷信太多了,而且大多带来或大或小的后果。可能是道听途说更容易听到和操作,所以大部分人都懒得自己去观察,于是真相和机会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于是我们成了迷信的受害者。
2.
小时候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赞美包围着。我参加的所有比赛和活动都拿过奖。我妈说,从我四岁时跟她斗嘴的油腔滑调就能看出来,她的孩子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有才华的女律师。原来是她想多了。因为从小的认可,我年轻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那时候的我,不仅骄傲还喜欢幻想,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当同龄人还在谈论新游戏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日记里规划未来,想象诗和远方。这种不同让我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然而,后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表象,我所描绘的美好未来现在只是一张废纸。因为现实生活的轨迹开始与你所有的计划和幻想背道而驰,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我想我知道答案,但是我无法面对自己有一段时间没有努力的事实。要知道,就像面对失败,也是需要勇气的。进入大学后,身边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活跃在学校组织中,有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创业做的很好。但是,大多数人过的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正如我所说,人们喜欢选择简单的方法。在这些人大部分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直接把生活一点点,把宿舍划定为舒适圈。大多数时候,他们要么躺在床上刷微博的剧,要么叫外卖。大家成为朋友的一个标准就是你发现你们两个看了一样的八卦!于是通过八卦跟你聊了起来。你怎么想呢?哇,她符合我的三观。你们都认为一个演员做这样的事是不对的。20岁生日那天,我走在人来人往的路上,看着身边的一张张面孔。我想知道是否有许多人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同时我想到,这些人可能也有梦想,但最大的可能是,在这个平行世界里,我们碰巧目睹了自己的平庸。突然觉得自己和他们一样了,从小的差异带来的优越感一瞬间就没了。从这一天开始,我意识到我不是万能的。我意识到这几年我一直把自己当成最深信不疑的迷信。最可怕的是,在这种迷信中,我误以为自己的理想生活触手可及。
3.
说说我大学的三个舍友吧。室友A和B从大一开始就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基本每天都熬夜,通宵玩是常事。室友C,韩国某团成员的死忠粉丝,平时喜欢收集偶像的各种信息。她愿意在网上为偶像做很多事,特别热衷于半夜找出自己偶像的黑粉给他们讲道理,而我则热衷于观察,从她脸上的痘痘发红来判断,这个小粉丝女孩昨晚是什么时候打的。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不玩游戏,我也是午夜生命透支俱乐部的成员。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然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掉头发了,去看医生。医生说:“小伙子,早点休息。”那天,我的室友C突然对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微博有很多粉丝,但是我想放弃我的号。我觉得偶像化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这不是办法。”。我不禁想到,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自省时刻,或是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告诉别人。我对着一旁的诺诺点点头,连声说好。更让人惊讶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宿舍里的所有人都开始早睡。以前那些与十一点睡觉无关的声音,被安静的呼吸声取代。大家心照不宣地意识到,青春的意义绝不是对自己的无限消费,是时候把贴在年轻人身上的各种神化标签撕掉了。只有当身体或者心灵开始亮起红灯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怀疑青春本身就是一种迷信。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个人的命运。”人类的每一次觉醒都代表着一次成长。如果你期待一次灵魂的交流,我觉得20岁不早也不晚。这个时候,我们褪去了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却依然拥有大多数成年人所缺乏的激情。20岁的群体即将脱离家庭,成为真正的个体。无论是血雨腥风,还是风平浪静的江湖表演,都希望你早日要求破除迷信,希望光明降临你的生活。当然,这道光叫做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