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其中约50%的人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可以采取什么对策?现在和我一起欣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心理、就业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心理上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生活,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舒服的人的比例约为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一些同学产生了内心的冲突和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对独立生活的不适应,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多数新生从一个他们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所以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心理不舒服,主要是因为高中有明确的目标,有老师同学的陪伴,大学却没有目标,人际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感到迷茫和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学习奋斗目标暂时不明确,对专业的理解不全面,不习惯大学学习的方法。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适应。在高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后,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讲记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的,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在大学阶段,学生主要是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有些学生因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适合大学的学习方式。

3.人际交流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三个问题:不愿意交往;不敢交往;不会联想。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流,所以孤独,孤僻。

第二是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绝;

第三是缺乏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有障碍。为了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有必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限制,害怕交往,不善于交往,导致人际关系不佳,心理孤独,情绪抑郁,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极端行为。

4.爱情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性心理和爱情问题,从而陷入困惑。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失恋。爱情是最刺激也是最痛苦的。

5.就业问题

自从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竞争刺激,甚至出现一些困难,造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大四毕业生。很多大学生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凸显,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照顾,成长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所以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再加上他们处于一个心理相对不成熟,生理相对成熟的阶段,对爱情和感情问题往往坐立不安,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从“90后”中随机抽取的800名大一新生中,有72.3%的人表示遇到挫折后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生表示会崩溃。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最重要的。独生子女是大学生的大多数。他们缺乏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爷爷奶奶和父母的过分关心,导致他们任性、敏感、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不强,等等。学校原因。一方面,大学管理制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自由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如果不适应大学生活,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社会原因。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已经非常脆弱,心理压力更大,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宿舍,充分发挥室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了解宿舍的同学,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立即告诉班主任、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接触同学,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三级预警:学院(系)指定专人兼职心理咨询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数据库。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立即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此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师生开放,为全体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从宿舍、班级、部门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能快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及时干预。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学校每学期可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传单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信息。此外,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的心理问题,在班会上进行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

(3)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针对这些板块进行专项教育,如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大学生就业教育等。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比如大一新生要重视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要进行目标教育、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采取正确的方法;应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择业观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坚强的性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遇到挫折后以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大。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预防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等三项措施来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注意事项:

①唐波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②党光磊。“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人力资源,2013.1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救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帮助”不容忽视。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北京市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女生比男生差,大三比大四差,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差,偏远山区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最高,占19%。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总的来说是一个“高”和一个“低”:高,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高期望的群体,自我发展的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差。正是这种欲望与不可能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恰当的教育和抚养方法。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注重智育,没有渗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采取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式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正相关关系。

2.忽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当多的家长更注重在孩子考上大学后提供经济支持,而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学家庭教育是前几个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与学校、社会合作培养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他们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引导。

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人感到压抑和疲惫。改革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也造成了大学生的诸多心理矛盾,甚至亲身感受到了社会转型的痛苦,使大学生的人格弱点显现出来,形成了心理疾病。

人的心理素质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只有提高心理素质,才能正视社会不良现象,化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

高校心理咨询的缺失

学校教育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来看,很多都是因为人格障碍造成的。但据报道,北大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都要咨询,预约治疗的患者已排到两个月后;截至目前,北京市仍有52.2%的高校没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与一般的思想问题相混淆,给予不科学的教学。

针对目前的情况,高校应在两个方面逐步完善工作:一是建立专业队伍,强化心理咨询职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指导方法上容易出现偏差,所以高校组建一支合格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时候了。其次,心理教育应该是以课程为基础的、多渠道的。在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只是遇到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常见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比“亡羊补牢”要好。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设相关课程,同时通过校刊、学校广播电台、校园网等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