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有奥运精神?
邓亚萍,1973,河南郑州人。
邓亚萍是获得世乒赛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身高只有1.55米的邓亚萍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她凭着努力、罕见的速度、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在13岁获得全国冠军,在15岁获得亚洲冠军,在16岁成为世锦赛女团和女双的双料。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再次夺得女单冠军,与乔红搭档或夺得女双冠军。65438-0993在瑞典举行的第42届世乒赛中,她包揽了团体和双打两枚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乒赛皇后。
邓亚萍的优异成绩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邓亚萍的风格和技巧深深吸引,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参观位于洛桑的国家奥委会总部...
邓亚萍是乒乓球史上最伟大的女运动员。她从五岁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和父亲一起玩。她于1988年加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世界冠军。她已经连续八年世界乒乓球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她成为唯一一位连续获得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与乔红一起夺得四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双打。
她曾获得四枚奥运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称号,连续八年蝉联女子乒乓球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在奥运会上获得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后赴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深造,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和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任职。2003年,邓亚萍成为BOCOG市场开发部的一名职员。
如今,邓亚萍已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乓球运动员、广东队林志刚登记结婚,并在崇文区龙潭湖附近安顿了新家。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双丰收。
辉煌的职业生涯记录: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世界杯团体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和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冠军;
1992世界杯双打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第24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冠军;
1996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ITTF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当前形势:
1997后,邓亚萍赴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深造,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和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任职。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
2001北京申奥团队成员
最近的发展
如果说亚运会、世乒赛、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中的三个大满贯,那么清华的学士、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剑桥大学的博士就是我想完成的又一个大满贯。
——邓亚萍
1997从清华大学退休,2001获得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获得12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一路奋斗到学校的故事...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退役的时候,我开始设计自己未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运动,而我只是想证明运动员不仅能打好,其他的事情也能做好。当我不再是一名运动员时,我的新起点将开始。”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体育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严峻的挑战。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此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和我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很着急。”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邓亚萍刚进清华读英语专业本科的时候,英语几乎是空白,没有任何英语基础,更谈不上口语交际能力。
”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走进清华。老师要看我的水平——你写26个英文字母来看。我花了一段时间才终于写出来。看了一会大写小写的字母,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就是这样。但是请你放心,我会努力的!”
“老师上课讲的故事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去听,去记每一个单词,回宿舍,一点点查字典,一点点背。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开始学,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开始背;你必须保证每天14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复习作业到半夜12。”因为全身心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和朋友的聚会和无关的社交活动,甚至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少了。为了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她不仅定期去语音室,还买了一个多功能复读机。因为我总是边听磁带边读。学生总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整天看书,小心嘴唇磨茧!””“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努力,就不会有超人的成就。这也是我在外地多年的亲身经历。"
学习压力大,每天的课都排得满满的。除了学习,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数十里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早上起来会发现枕头上有很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会掉很多头发。我也没怎么在意,但教练和队友看到我都很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用的大脑和打球用的大脑不一样。’"
“虽然都是一个字‘苦’,但此时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以前是运动员,训练完累得动不了。只要听到欢呼声,我就咬着牙挺过来了;遇到困难和障碍,教练拨一点,打通了;当比赛遇到困难时,观众怒吼着获得动力,转危为安。但是读书往往需要一个人独自奋斗。那种贫穷和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有意志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为了更快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出国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刚刚在清华学习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以1998开头攻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