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职场:毕业生就职一年就辞职是对是错?

又是一年,高校毕业季正式落下帷幕。去年离校的“准职场人”也已经过了“职场历练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做出了新的选择。在当事人看来,辞职是“勇于追求,忠于自我”;旁观者更愿意称他们为“不安分者”。

为什么毕业生选择频繁“闪人”?跳槽会给自己和用人单位带来什么影响?

98%毕业生主动离职,要求“忍无可忍”

如今,像小昭一样,在短时间内“跳槽”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生毕业后三年内,平均有两家用人单位。回过头来看,2011的本科毕业生中,有38%的人毕业后三年内只为1的用人单位工作过,有8%的人毕业后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用人单位。也就是说,毕业两年内,只有不到四成的毕业生“痴情不改”。

这些毕业生是被“炒”了还是主动炒了老板?麦可思的数据显示,2014离职的毕业生中,高达98%的人有主动离职的经历。

去年毕业于华东某财经大学的杨娟是“闪语”大军中的一员。她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之前在一家私企做过财务审计。

杨娟记得,入职不到一个月,老板通知几个部门的所有员工开会。但当她准时进入会场时,发现老板用异样的眼光来回打量着她:“你在这里做什么?如果没什么事,请你离开。”

“老板说财务部的员工都要来,我没算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娟还在余怒中,她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得到正常的尊重。

此外,还有一些工作方式让她很恼火。老板亲自负责财务审计,她负责拿单子。但是,老板让她自己上楼,不管是送单还是拿单。杨娟经常一天至少跑上跑下七八次。

有一次,杨娟请求其他部门的同事帮助她,但她不愿意。老板亲自打电话来。“他生气地说,以后不要让同事代送,每次都要自己去。太让人抓狂了。”

华东某大学经济学院的张乔乔也有类似的经历。毕业前夕,她进了省城一家私企的市场部。入职没多久,她发现自己和顶头上司“不和”。这位40岁的女主管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

“她总是让我做一些边缘的工作,她也给我送过几次便当。在工作中几乎没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张乔乔说,因为公司的工资和业绩直接挂钩,她只能靠基本工资生活。“在省城,这点收入连填饱她的肚子和交房租都不够。”

第一份工作是试错还是跳板?

“你每天面对的不是无穷无尽的素材和无穷无尽的场地,也不是无穷无尽的节目。”上任一年,沙璐感觉自己都快被“掏空”了。

去年9月,沙璐放弃了手中的另外6份offer,毅然进入了这家以工作强度大著称的单位。虽然专业不太对,但原因很简单:她能解决北京户口。

入职时,她发现自己想象中的难度还不到现实中的万分之一:她所在的部门承担了很多新的任务,单位又没有职位让人进,只能逼着领工资的沙璐“以一当十”。最忙的那一天,一周睡眠不足20小时,差点吐血。

这样“水深火热”的日子,让沙璐喘不过气来,但为了户口,她不得不暂时把理想踩在脚下。“只要拿到,我就马上辞职。”

Max的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3%的人在毕业半年内离职。其中,个人发展受限(50%)和薪资低(43%)是主要原因。此外,想换职业或行业(37%)、不适应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文化(24%)、就业没有安全感(16%)的人也有提及。

2014年6月,毕业于某211大学法学专业的翟力进入一家法律咨询公司。因为家境殷实,她在职场上更注重“学点东西”。

工作之初,因为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翟丽对工作充满热情,很快就拔得头筹。半年后,通过内部考核,她被选为部门经理。

然而角色转变后,翟离却是心疼的。她认为,做法律主要在于服务,行业的口碑可以让公司有更长远的发展;但公司高层更愿意在扩大业绩上投入时间和资源,导致很多人才流失。在多次与领导沟通无果后,翟力选择了辞职。

求职者眼中的好单位是怎样的

在从事房地产相关行业的HR叶婷眼里,决定毕业生毕业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家庭原因,父母需要员工离开现在的城市,回老家发展;第二,员工的行业选择发生了变化。

从事人力资源行业近10年的陈豪更倾向于将频繁跳槽归结于毕业生的“试错”:一些年轻人在毕业季因为求职前期没有足够接触职场或者没有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诉求而手忙脚乱,到公司报到后才逐渐“反应过来”,不得不回炉。

“毕业生离职快、跳槽频繁,有其自身原因和社会环境影响,不能简单归结为物质原因或个人原因。”从事人力资源行业近15年,现任乐道互动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易萌这样说。

易萌解释说,对于95年前后的孩子来说,1960 ~ 1970年后的父母明显比1950 ~ 1960年后的父母思想更开放,经济基础也相对雄厚。一些家长在毕业生求职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此外,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社会浮躁,网络上不乏炒作。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毕业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现有的工作不放心。”

易萌表示,无法正确分析自己,心态失衡,难以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是毕业生频繁离职的原因。

求职者眼中能留住人的单位是什么样的?

沙璐觉得短期内需要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和同事的良好关系,基本生活之外的薪酬平衡,工作和业余时间的界限不要太模糊。从长远来看,需要单位有更成熟的运作模式,有愿意带人的高层,有自我提升和学习的空间。

小昭希望该单位的发展方向能与自己的规划“* * *振”。因为进入了一个自己喜欢并且相对擅长的行业,所以不在乎工作和生活的交叉。“物质的东西无所谓,对精神肯定有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更大的空间去大展拳脚。”

频繁跳槽的是与非

虽然来来往往挺潇洒,但其实小昭也有自己的烦恼:一年下来,他觉得自己不如忠于一份工作的同学有竞争力。“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开始积累资源;而且我还在健身。”

已经工作了三年的罗晓也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几年,她做过婚庆公司的助理,新媒体的编辑,也去过朋友的店里帮忙协调。在搜索“下家”时,罗晓发现,她并没有因为这些经历而“加分”,反而还贬值了——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年龄和活力都是问题;对于更成熟的职场人来说,前几段经历没有传承,在社会招聘中大放异彩是极其困难的。

根据Max的数据,2014毕业半年内未离职的本科生群体,其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性都较高。麦可思研究院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频繁离职影响就业质量;另一方面,月收入低、就业满意度低、工作与专业关联度低,也可能造成新人离开职场,进而造成已离职者的“三低”。

跳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求职者来说,离职要注意什么?

易萌指出,员工在跳槽之前,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审视。在她看来,频繁跳槽不能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客观环境。跳得太频繁,说明你要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判断选择能力弱。

她进一步指出,你知道如何在一周内完成很多工作,但知道并不意味着你能做到。也许你要花三年时间才能真正进入状态。另外,频繁跳槽也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像蜻蜓一样,没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别人,展示自己。

“不开心的时候不要跳槽。底层的人做的决定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搞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是什么,下一份工作是否能满足发展的条件。”易梦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