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生平简介
青年时期就读于桐城中学和武昌师范学院,后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又请桐城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了一面锦旗,以“恒、天、成、永”为座右铭。五四时期,他毅然抛弃文言文,改写白话文。
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自己的白话处女作《弗洛伊德的内隐意识理论与精神分析》,随后又发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进化论证的提纲与批判》,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
从65438年到0922年,他在如何改造学术界的问题上,主张培养“热爱真理的精神”、“科学批判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和“实证主义的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
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学院中学部和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写下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
65438-0925年出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任中华国家美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兼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我在批判了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后,提出了美是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另外主观的意识形态或兴趣可以使事物成为事物的形象,进而成为美。
他还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体性作为实践人的主体,认为客观世界和主体性在实践中可以统一)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它代表了中国对西方美学思想研究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1950之后,他提出了主客观相统一的理论,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基础,此外还有主观意识形态或兴趣的作用,使事物成为事物的形象,进而产生美。
20世纪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体性作为实践的主体,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是统一的。“文革”期间,朱光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然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原著,试图弄懂其中的道理。
1983年3月,86岁的朱光潜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并出席钱宾思先生第五次学术文化讲座。1984香港大学授予朱光潜荣誉教授。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扩展数据:
汉字书写的贡献
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但他在写作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虽然他的写作理论散见于其他美学著作中,也没有专题的、系统的写作理论专著,但他的观点确实很有见地,为写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提出:“简洁是一篇文章极其珍视的美德”,“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的文章也需要美感。
就像房子不仅要能住人,而且要风格优美,”“我真的相信,要想写好一篇说理的文章,还是要感性,要形象思维。”“人们一直把写文章叫做写作,而在西方,作家被称为作家,作品是写作的产物,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写作和写作是有手有心的。
百度百科-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