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青年教师年轻、有活力、自信、充满朝气,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博士、硕士较多。这些因素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我们也为高校教学工作后继有人而欣慰。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除了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之外,笔者认为一般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本学科的基本素质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少数具有硕士学位),所以应该说具备了良好的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条件。但要想教好书,真正教书育人,能够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任,为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合格人才,就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基本素质。在我看来,青年教师应该多读自己学科范围内的名著或经典著作,积极参与自己学科的科研。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问题,就像树一样。如果它要长高,它的根必须扎得很深。读名著是打基础、扎根的事。有了这个深根,搞科研,就会长出枝叶,树就会越长越高。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有一坛子水。在这里,我们再来解读一下:这坛子水一定也是“活水”,来自你的科研成果。所以,读名著,搞科研,就是打好基础,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力学老师为例,这里列举一些形变力学的名著或经典著作(限于篇幅,仅列举几部):洛夫的数学弹性理论、铁木申科的材料力学史、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分析、板壳理论、弹性稳定理论、工程中的振动、希尔的。索科尔尼科夫的弹性数学理论,唐纳的梁、板、壳,普朗特的流体力学导论,钱伟长、叶开元的弹性力学等。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可以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发展的脉络,学科历史上的标志性著作是什么。这些内容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非常有用。高校教师必须开展科研,注重积累,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实践促科研。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曾强调:“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所以,做一个好老师,科研和教学都要硬,否则在高校是站不住脚的。其实每次做一点科研工作,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就能做出成绩。这就是积累的作用。积累很重要。有了积累,别人就赶不上你了。所以,找准方向,坚持几年,一定会有效果。有了积累,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处处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说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和想法,从而对课程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把科研和教学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有高水平的科研和高质量的教学,才会思考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做出成绩,为之做出贡献。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也可以概括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方法”。2.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素质大学老师不仅会教本学科的学生,也会教其他学科的学生,有时还会教基础课。比如很多教基础课的老师,往往在某个工科或者应用学科或者院系工作。所以要求老师尽可能多的了解自己所在的或者所教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越多越好。比如你是一名力学老师,但是你可能在土木工程系工作,那么你就需要了解土木工程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把力学和土木结合起来,发挥力学老师机械基础强的优势。这种教学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为通过强大的基础力学理论与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方法论上,我们也可以将其概括为“跨学科的方法”。既然高等教育理论的基本素质是当老师,那就必须要懂教育理论,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要努力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知识满满不知道怎么教的尴尬局面:就是有一个满满的“流水缸”,学生需要的“水”倒不出来,也浇不好。因此,高校教师要了解和学习高等教育理论,这样才能了解高等教育的规律,更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知道和不知道是有区别的。这一切都会凝结并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由你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其实我们以前所谓的教学方法研究有点这个味道。同时,参与教育科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对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让你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规律,终身受益。所以,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大学的理想是什么?英国教育家纽曼曾说:“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好公民,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啊!我们的高校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只有认识清楚了,才能有正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4.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素质人文知识是理工科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方面,自然科学知识是人文教师最缺乏的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和运用哲学、经济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其实这是更高层次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功。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知识对理工科学生有什么用?这些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它在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上具有启发性,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有时是新思想和创新的源泉。历史上很多科学家不仅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是“大家”。比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力学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就是这样。他以语文和历史满分考取了清华大学,但后来他成了一名自然科学家。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第一,材料力学中存在一个“弯曲正应力问题”。为什么先说正应力再讨论剪应力?从哲学上讲,就是先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来讨论问题。主要矛盾研究清楚或初步解决后,再纳入次要矛盾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逐渐接近真实情况的方法论,是哲学中相对真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有了人文社科的文化背景,老师讲课时可以讲自然科学课程的文化,不怕没人听,不怕学生不欢迎。其实武侠剧重要的是(数学或者量化的语言表达),而文艺剧更难(人文或者书面语言表达)。其次,美国宇航员曾经说过,他们从太空中看到了中国的长城,这是中国所有人都知道的,而且这一内容已经被编入了中国的小学课本。然而,随着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我们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也进入了太空,但他说他没有在太空中看到长城。于是,一场关于我们能否在太空中看到长城的激烈辩论爆发了。然后欧洲航天局来凑热闹,使得争论高潮连连,至今仍有争议。其实在太空中能否看到长城这个问题是没有定论的,我们现在也无法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因为看不看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不是你说看得见看不见的问题,而是看得见看不见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思维只能接受一个所谓“正确”的说法,要么看见,要么没看见。如果能看出来,那么杨利伟一定是错的;如果杨利伟是对的,那么美国宇航员是错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的学生,一切都可以说得很美很完美。所以教育的关键是告诉学生事实,而这个事实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告诉小学生,美国宇航员说看到了长城,中国宇航员说没有,就是为了把这两个事实摆出来。这反映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过于政治化,陷入了判断对错的怪圈。总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走了极端,片面追求一个绝对正确的结果,要么完全正确,要么完全错误,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第三,如何完整地看到地球。我们平时看到的地图就是子午图。其实应该有纬度图。如果飞机从北京飞到纽约,当它走最短的路线时,从经度地图得到的结果与从纬度地图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它应该走哪条路线?那么当我们从地球仪上看的时候,从纬度图上看也是合理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完全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看地球的问题,就是不能片面的看问题。所以要树立科学的思维和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理工科教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强调收敛,属于逻辑思维;人文教育有意无意地强调发散,发散大多属于形象思维。我们讲文理交叉,有时也会加入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完整的思维方式服务于教学、学习和研究(并理解总有问题和相对真理的概念)。理解和运用哲学就是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理解哲学,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理解和运用哲学。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认识论的螺旋式上升和提高;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精髓。在教学方法论上,可以概括为“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5.基本素质(1)教案教育方法或技术等问题。教案是讲课的基本材料和资源。教案要最充分最完整,内容要比书本和讲座多得多,比如一个习题的各种解法等等。这不是简单地移动书中的内容。为什么要体现在教案里?谁啊。什么时候?在哪里?怎么会?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教案才是好教案。(2)教材。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要选教材,还要自己编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和开展对国内外同类学科教材的研究。那么研究教材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开展以下内容:①在内容和体系方面,可以开展教材基本内容和构成体系的研究。②教材中的概念和方法方面,可以开展教材中观点和方法应用的研究。③我们可以在教材中创造全新的例题和习题。④在教材的编排和插图上,可以采用全新的、面向学生的教材编排和插图,并注重相关知识产权的研究。⑤在教材使用的技术方面,可以开展现代计算技术和表达技术如何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研究。⑥可以从教材的理念和哲学上进行教学理念、概念、方法论和哲学体系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出版有特色的新教材,才能通过苦心经营形成优秀教材或经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