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列表双一流大学有哪些?
“双一流”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5,10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方案),从建设和改革两个方面安排了10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指出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要
可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中心质量评价副研究员范秀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论文数量都是高校评价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以下简称“千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下简称“杰青”)在高校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我要在评审工作中给这四个指标打分,在两院院士100分的条件下,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一般可以各打50分。”范秀迪向记者解释了这四个指标的相对权重。
不得不说,拥有一支世界一流大学平均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大学挤进“双一流”名单的重要支点之一。
但由于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和流动性,必然成为各校争夺的对象。
那么,高校在这场人才“军备竞赛”中表现如何呢?
传统名校依然是人才高地。
265438+20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各地高校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排名前44的高校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深圳大学外,其余41高校都曾是“985”。而且“985”和“211”院校和普通院校差距非常大。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分析,“985”和“211”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优势是结构性优势。内在的决定因素是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布局。一开始能成为“985”和“211”工程的大学,博士点都会比较多,这就决定了大学之间基础实力的差距。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仅靠本科专业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普通高校整体实力不如国家重点大学,这是难以争取到更多博士项目的重要原因。也有专家认为,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博士点设置上自主权太小,是导致地方高校博士点短缺的重要因素。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要进一步放权给地方政府和高校,让高校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稳步推进部分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考试。
“此外,在博士点聚集的基础上,高校是否拥有与其学科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重要平台,也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考虑的因素。”张对说道。
以深圳大学为例。近年来,它的教师队伍一直在增长。深圳大学官网显示,该校现有两院院士9人(含短期聘用3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院士5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还有“973计划”首席科学院院士3人,中组部1千人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千人计划”获得者60人,特聘教授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22人(含短期从业人员16人),“杰青”获得者29人。
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得益于深圳大学搭建科研平台、大力引进人才等举措。目前,深圳大学在深圳有八个产学研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两个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2D材料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时落户深大。
强劲的经济和竞争激烈的市场
据265438+20世纪经济报道,高层次人才数量最多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Xi、广州、杭州、成都、合肥、天津。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城市GDP排名中,除安、合福外,其他城市均位列经济强市前十,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万亿。
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原因除了当地的经济实力,还有城市的人才政策。以成都为例。今年7月,成都出台《成都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为成都创新创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本土创新创业者、科技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还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楚赵辉表示,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城市一般都有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实力强,环境好,发展机会多;此外,高校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平台众多,适合学术研究,这也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
以合肥为例。虽然合肥的经济体量并不在其他城市之首,但以中科大为首的合肥科研实力不容小觑。据悉,继去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双创”示范基地后,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中,还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合肥荣事达电子集团。目前,合肥拥有3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同时,合肥也是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高层次人才的“马太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全国高层次人才数据后发现,高层次人才多聚集在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地区形成明显反差。以两院院士数量为例,东部地区高校有1028名两院院士,而西部地区高校只有134名两院院士。
此外,记者对2065 438+06-2065 438+07高校新增的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杰青获得者进行了统计,发现浙大* * *有80人入选,超过北大和清华;北京大学有79人入选,排名第二;清华大学入选67次,排名第三。近年来势头强劲的中山大学以56人排名第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也有30多人入选。之后30所高校选拔人数基本在10以下,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差距明显。
整体来看,这些顶尖青年人才大多集中在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重点高校,而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入选较少。
多位专家表示,东西部高层次人才分化,各地区人才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努力进入“双一流”名单,争取高层次人才不无关系。
在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召下,东部很多高校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人才。记者在东莞理工学院官网发现,在该校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学者给出了654.38+0.3万元的优厚工资和250万元的住房补贴。此外,在科研启动经费方面,理工科学科人才最高可达2000万元,人文社科最高可达200万元。截至目前,学校* * *引进两院院士(双聘、特聘)6人,长江学者1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7人。
无独有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年薪500万,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住房补贴500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3000万的科研启动资金。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从2016到2017,西北某重点大学的院士人数减少了一半以上。也许这些人才并不都是高薪挖走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用高薪、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做法,确实造成了一些高校的人才流失。
解决人才流动的“负面效应”
面对“抢人大战”,中组部、教育部近日召开座谈会,表示反对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东抢西挖人才,防止“东强西弱”现象进一步恶化。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其实是符合人力资源基本流动规律的,因为人才肯定会流向这些科研环境更发达、氛围更好、待遇更好的地方。这也有助于这些人才在更好的环境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一些‘帽子人才’(‘帽子人才’主要是指因入选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项目而拥有相应头衔的学者)从中西部地区拿到了这个‘帽子’,而一些学者能拿到这个‘帽子’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全校的努力,以至于这。张对说道。
记者发现,对高价引进“帽子人才”持否定态度的专家不在少数。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中心质量评估副研究员范秀娣认为,正常的人才引进和学术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并没有充分考虑“帽子人才”是否被需要,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支付大量的金钱。这种行为对人才流动、个人成长、学校发展和整个学术氛围都极为不利。
“首先,对于被挖走的人才,他在原校做的研究,在新校不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会出现‘水土不服’;此外,还会对被‘挖墙脚’的学校的学术活力和士气造成很大影响。因为往往一顶‘帽子’是靠集体资源争取来的。人才的挖走,实际上意味着原单位的很多资源也被拿走了,这对原高校是不公平的。”范秀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那么,如何打破一味“挖人”的不良风气?专家们也给出了他们的“药方”。
“首先,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文件,约束‘帽子’跟着人走。换句话说,人力资本可以流动,但不是因为‘帽子’。可以是因为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更符合另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需要,而不是仅仅因为有‘长江学者’和‘杰青’这样的名字。”张对说道。
对此,范修迪认为,在高校的评价中,应该降低“帽子人才”指标的权重,因为其实很多时候,“帽子”并不能反映学校真实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输出,这将有助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今年7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2017)也提出,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合理流动,遏制恶性竞争。完善各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在打基础、利长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的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人才流动咨询沟通机制,探索建立合理的人才共享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还提到要强化高校与人才的契约关系和法律意识,实行聘用合同管理。引导高层次人才信守承诺,模范遵守聘用合同。
此外,充分发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干事创业。
用户评论:
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的大学足够牛逼,211,985本身就很强。双一流大学要向中西部转移。毕竟中西部的教育资源不如东部沿海省份强大,应该给中西部高校更多的支持。不要把他们之间的力量越拉越大。让东部人才流向中西部,促进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
终于知道川大争创一流大学的旗帜是什么意思了。希望能被选上~怎样才能不辜负辅导员们说的西南第一大学的学生数?反正确实是西南第一。
希望评价不要出错,否则对一个大学的未来发展是致命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最多,有340多位,其次是北京大学的97位院士。可能你没有参加评选
我们的一个老师,在经济学界小有名气,不是中青年第一梯队。深大开出了一个副处+300万团队科研经费+30万基本年薪+654.38+0万住房补贴。我们学校唯一的大项目组,学校每年资助3000万,东部某大学每年资助8000万。团队核心成员有一个长江学者,一个杰青,差不多五六个人,给2000万落户。
如果南昌大学考上了双一流,我没考上江西财经,那真的很生气。
高考被浙大复旦拒之门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人大。真的是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