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礼的学术研究。
柏柏尔人的作品主要分为汉语和拉丁语。他的中文作品在中国出版,拉丁文作品多在欧洲出版。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活动和著作。作为传教士,白英礼通过其中文著作向中国民众介绍宗教知识,其中以《圣天主教会百问百答》和《真理四端论》影响最大。
《四朝末世真论》是白英礼中文水平最高的一部作品。1675年在北京初版,1925年由上海慈母堂出版社在土山湾再版,共出版四版。这本书宣扬天主教,通过讨论生死、审判、天堂、地狱来劝人皈依,所以被称为“真理四端论”。书的前面是有序的,引用的,正文分为五章:等死论、试炼论、天道论、地府论、终结录。前四章每一章都配有十个圣言。全书38页,8000多字。
在《天主教会百问百答》中,伯特兰简明扼要地阐述了100个关于天主教教义、信仰、仪式等问题。该书前面有一篇序言,他在其中写道:“...这一问一答,饱含深意,台西之士,研究之事,重述其论点,可见文章甚多。一两句话能说明爵敖的目的吗?”而风俗深者,沉迷情欲,虽千言万语难信;那些风俗浅薄的人沉溺于理性,尽管一两句话足以解释他们的疑虑...“这本书包括基本教义,信徒应该永远牢记的六点,以及上帝的圣经,圣母的圣经,信仰的圣经,申尔福的圣经。简洁实用。这本书在推广天主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必读的入门书,一出就受到欢迎。它一次又一次地在付梓出版。从1675年到1934年,共出版了七个版本。在中国的天主教书籍中,发行量和印刷次数很少超过这本书。从1682到1692,白英礼在欧洲期间,做了很多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作,写了很多作品,影响很大。现在,让我们选择重要的来描述它们:
神圣教会的信
1686年,白英礼出版了《耶稣社会目录》,这是一本翻译与翻译相结合的书。《圣教信札》原是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中文传记和翻译书目。林瀚和张庚合著,并于1647年出版。白石根据原著的风格,对其进行了补充,并翻译成拉丁文出版。拉丁学院从1581年到1681年停办,历时百年,比中国原版长35年。
这是一部科学性很强的传记,对后人研究天主教传教史大有裨益。这本书介绍了从方济各、夏布里到1681来华的耶稣会士的姓名、国籍、来华年份、传教地点、去世年份、墓地、中文著述,信息量相当大。“这样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秩序之内的作品。然而,白英礼的目录不仅仅是回顾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一个世纪,而是提醒读者现在和未来的需要。这样,他又一次强调了费迪南德·南怀仁神父敦促耶稣会士来中国的信。”在清代附在费迪南·南怀仁神父的《欧洲天文学》一书中,影响较广。同时,该书对修订教学史具有重要意义。难怪方浩评论说,这本书是白英礼“最大的贡献”之一。
白英礼的另一部著作《宣老师流放广东后的教学情况》(Relative de Statu et quality mission is sinica post redit um Patrum Cantonensi exilio subannum,1671)也是研究天主教传入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研究中国南方宗教史的珍贵资料。这本书没有专著,发表在《圣迹学报》第十三版。
中华帝国年表(公元前2952年-公元1683年)。
《中华帝国年表》(公元前2952年――公元1683年),单独版本为1686和1687。
全书共分三张表,第一张表是公元前2952年到纪元初,第二张表是纪元元年到1683,第三张表是黄三世系表,包含了2457年皇帝以下88位皇帝的世系。白英礼在编撰时注意了两个问题。
第一,他意识到在欧洲人的印象中,中国的历史是漫长而复杂的,所以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起源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后来的细节的兴趣。因此,在阅读了《史记》和其他经典之后,白把中国历史的开端定为公元2952年。c,即伏羲统治时期。他认为以前的神话不可信,比如盘古开天辟地,黄三和他的兄弟们统治了4900年等等。
第二,他注意到了中国和西方历法的差异。当时的欧洲人对这个遥远国家的历史知之甚少,持怀疑态度。而白将中国历史上的大洪水与《圣经》中的大洪水联系起来,认为是世界性的大洪水,从而将中西历法联系起来。尽管这一结论仍有漏洞,但它提高了中国历史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可信度,为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正如D.E.Mungello所说,它是“17世纪欧洲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重要性在于“到1687年,欧洲人通过卫匡国和白英礼的著作对中国的整个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1693年,年表在维也纳单独成册出版,1696年德文译本在柏林问世。这本年表是欧洲学者研究当时中国历史的必备参考书。《中华帝国年表》出版后,白英礼也十分重视对中国历史的记述。1681年,他发现并收集了一份司文的手稿《中国新论》,里面有中国的历史年表。
孔子在中国和泰莎的译介及其影响
1687年,白英礼用拉丁文出版了一本《中国泰莎哲学》(China Tessa Philosopheus),中文书名为《西文四书》(其实只有三本,孟子还缺)。这是17世纪欧洲介绍孔子及其作品最完整的一本书。这本书不是一个人一时之作,而是几位欧洲耶稣会士多年工作的结晶,其中最大的贡献者是尹多泽、郭娜觉、卢日曼和恩里克。
尹多泽、郭娜觉于1662年(康熙元年)在江西建昌出版《中华智慧》,包括《孔子传》和《大学前五章》及拉丁文《论语》,共102页。1667年(康熙六年),尹多泽也在广州刻制了《中庸》,但没有完成。两年后,在果阿以《中国的政治道德》为题刻成,内有尹多泽撰写的简短序言、《中庸》的拉丁文译本和《孔子传》。
这本书的主编虽然是尹多泽,但是有包括白英礼、郭娜觉在内的11耶稣会士。尹多泽后来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回到欧洲,在巴黎用法文出版了《中国的政治道德》。这本书只是《中庸》的译本,而《大学》和《论语》的译本并没有传入欧洲。由白英丽主编出版的《中国特萨孔子》完成了这一任务。
《中国苔莎的孔子》为精装对开本,412页。书的扉页上列出了四位作者的名字:尹恩利格、卢日漫、白英丽。
中国的哲学家孔子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白英礼献给法王路易十四,表达了对法王支持在华传教的敬意。第二部分是106页的“引言”。开篇就说明耶稣会士编纂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满足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而是希望这本书能为到中国传教的牧师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导言》对中国的道教和佛教进行了介绍和批判,论述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区别,指出哪些是中国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中有哪些重要的注释书。
引言认为,四书五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经典的地位高于书。五经之首是《诗经》,《易经》是五经中最古老的,但从意义上来说,《易经》排第三,《诗经》排第二,《春秋》排第四,《礼记》排第五。《导言》第44页有64卦,按“干”、“坤”、“屯”、“孟”、“讼”、“师”的顺序排列。很明显,这是《周易》的卦。在每段经文的顶部标注拉丁文字,表示每段经文的象征意义,即八卦中每一卦所代表的自然现象。
白英礼介绍的易图,内容和体系非常广泛,既有伏羲八卦的序位图和伏羲八卦的方位图,也有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引人注意的是,白英礼在伏羲八卦序列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周文王六十四卦图中标注了阿拉伯数字1、2、3、4、5、6、7、8至64。此外,《概论》还介绍了宋代朱的理学和易学,朱朱的《五经全书》、《四书全书》、《性理全书》等书目,以及《太极》、《理》等理学范畴。白英礼以他的前任利玛窦为榜样。一方面,他用儒家思想反对佛道;另一方面,他将儒学分为先秦儒学和后儒学,即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他肯定前者,批评后者。
《孔子在中国和泰莎》的第三部分是一部8页的孔子传记。材料取自《中国文学》,开卷为《孔子全身像》,是欧洲出版物中最早的孔子肖像。孔子站在一座寺庙式的图书馆前,身着儒服,头戴儒冠,手持象板。图书馆的上方写着“国学”二字,并附有拉丁注音和解释,图书馆的柱子上写着“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四个字。孔子身后两侧是装满儒家经典的大书架,书架上的书都标有书名。从上到下,一边是经学,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另一边是《李》、《易经》、《衔接》、《诗经》、《孟子》,都有拉丁注音。
《孔子在中国苔莎》第四部分是《大学》、《中庸》和《论语》的翻译和注释,总标题为《科学——中国》(288页)。译著的最大特点,不仅仅是以“译”来传道,而是试图证明中国前儒家的经典著作早已与天主教一致。
比如《大学》第一段第一句原来是这样写的:“大学之道,明于德,近于民,止于至善”。中国泰萨孔子:“大学者学习的目的,是提炼或提高我从天上学来的理性,它就像一面最亮的镜子。只有把覆盖在它上面的恶欲缺陷一扫而空,才会恢复到它无与伦比的清澈。伟大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更新或再生的人。当然,我们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例子和规劝。大学者的目的是站稳脚跟,维护最大的美德。我想译者希望所有伟大的行动都与事实相符。"
显然,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译者说教的渗透。天道的“合理性”是什么?是天主教。这个词的拉丁文是naturalism,在17世纪的天主教神学中经常使用,也是去中国的耶稣会士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比如性理论的参考,超验主义的要义,性理论的解释。耶稣会士对一些词语的翻译也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比如《中庸》中有“圣人虽无知”的说法,这里的“圣人”本来指的是一个品德和学识都很优秀的大智慧的人,但被翻译成了只有天主教意义的“圣人”,其含义仅限于很小的范畴。
孔子在中国苔莎的最后,有白英礼写的《中华帝国年表》(Tabula chrbnologia TVionarochia Sinica 2952 b . c――1683 a . d .(中华帝国年表(公元前2952――公元1683))和他画的中国。。
《孔子在中国苔莎》是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著作。白的这部著作对欧洲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具有启蒙意义和开拓作用。后来,在华传教士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典籍的研究,四书五经被多次翻译成西文出版。如比利时传教士弗朗索瓦·诺尔(Francois Noel)将《四书》和《孝经》翻译成拉丁文,于1711年在巴加拉出版,后由奥地利的白乃心和法国的博胜(j
《孔子在中国》和《苔莎》的出版意义重大。第一次把中国、孔子和政治道德这三个不同的名词联系在一起,所以孔子被称为欧洲最伟大的道德和政治哲学的学者和先知。自由主义者欢呼拉丁化的孔子是人类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中国的苏格拉底。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作为那些在东方传教的人的参考。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1688 1在巴黎出版的《学者》杂志上,有人发表书评,认为孔子是道德原则的老师,而这些原则有点像基督教的道德原则。书评在谈到孔子的“仁”时说:“就目前的话题而言,我看不出中国人的博爱和基督徒的博爱有什么区别...无论如何,它们与基督徒的理性并无不同。”
另一本1688年6月出版的《孔子在中国与泰莎》中写道:“中国人在德、智、慎、信、诚、忠、孝、爱、善、诚、礼、庄重、谦、顺天理等方面不如其他民族。读的时候总会觉得很激动。他们做什么?从1688到1689,法国出版了这本书的两个法文译本,一个叫《孔子的道德》,一个叫《孔子与中国的道德》。1691年,该节日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也叫《孔子的道德》。有了法语和英语的书,普通人也能看了。
当时和后来的一些著名人士,如威廉·坦普尔(1628-1699)、英国著名东方学家威廉·琼斯(1746-1794)、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著名古典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T.S .拜尔(T.S. Bayer)
威廉·坦普尔(1628-1690)在《孔子在中国与泰莎》一书中写道:“孔子的著作似乎是一部伦理学,讲的是私德、公德、经济道德、政治道德,都是自治、治理、治理的方式,尤其是治理。他的想法和推论无非是说:没有好的政府,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没有好的人民,政府就不能让人民满意。因此,为了人类的幸福,所有的公民,从王公贵族到最卑微的农民,都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听从别人的劝告,或者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努力向善,发展自己的智慧和美德。”
坦普尔崇拜孔子这个人。他说孔子是一位极其杰出的天才,具有渊博的知识、令人钦佩的美德和高超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也热爱全人类。他还提到了孔子的文笔,说孔子“文笔优雅,比喻巧妙”。此外,坦普尔在《论古今学术》一文中,将孔子思想与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他说,“希腊人注重个人或家庭的幸福;至于中国人,他们关注的是国家的康泰。”
1770年期间,年仅23岁的威廉·琼斯爵士读了白英利的书,读完大学后写了一篇教育论文,只有它的大纲留存下来。《大纲》开头引用了《大学》开头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德上要明,在人上要新,止于至善。
莱布尼茨在评论这本书时说:“这本书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弟子们收集和编辑的。这位哲学家超越了我们所知的几乎所有希腊哲学家的时代,他总是有闪光的思想和格言警句。”莱布尼茨还对白英礼导言中的易卦做了非常细微的观察。在给白晋的信中,他还提到了《孔子在中国苔莎》中的卦图和白晋寄给他的卦图的区别。
大多数法国启蒙思想家也读过中国哲学家孔子。比如伏尔泰在《风俗论》中介绍孔子学说时,就用了白英礼的这本书。孟德斯鸠怀着极大的兴趣,仔细阅读了这本用艰深的拉丁文写成的书,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他在笔记中写下了一些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并将书中的许多段落翻译成了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