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者“倾听”古代女性遗言:弥补隋唐史研究不足

众信。com兰州4月5日电(费沙·陈雨欣)生前怕水,下葬途中不要过河;儿子还小,希望老公能好好养;因为我信佛,所以没有和丈夫葬在一起...326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莫振华从众多史料中梳理出236条遗言,从皇帝的后妃、官员的妻子,到官妓、平民妇女,在新书《留形于智,无所累: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中如实记录了一个时代女性的最后答案。

2021年9月,手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著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隋唐史研究的不足。”同为女性的姚振华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古人生前在想什么,关心什么,现代人能否从中得到启发,从中学习,发掘他们的思想智慧。人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关心和不舍,对生死的感受和思考,既有时代特征,又有相通之处。

弥补了隋唐史研究的不足

姚振华从非常零散的史料中收集了700多条隋唐遗言,分出236条女性遗言。出于现实因素和个人兴趣,她选择从少量女性遗言入手。“隋唐时期妇女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比较高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她看来,这部分史料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9到2020年,姚振华开始写作。这些收集到的遗言会按照年龄,阶级,或者宗教信仰来分类吗?莫振华发现它们都有重叠,最后选择用地域来区分:长安、唐都、东都洛阳,以及唐代京外地区。该书第一部分以死亡地点和死亡时间为坐标,对每一位女性的遗言进行精确定位,试图呈现一个唐代女性遗言的立体世界。并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女性遗言的相关特征,探讨死者身份、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因素对遗言内容的影响。

姚振华说,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亲友真情的表达。即使晦涩难懂,一般也不虚妄美观,很大程度上能表达逝者的生死观。

在姚振华收集的遗言中,有唐太宗的孙子、才子徐惠、唐高宗皇后、萧淑妃、武则天等知名历史人物,但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在正史中很少出现的普通女性,如嫔妃、比丘、待嫁女子等。

莫振华观察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濒死心态更为理性。唐朝很多女性把生死视为必然之事,所以她们很平静,没有恐惧。这可能与开放时代的特点和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的盛行有关。

去掉形式和智慧,就没什么好腻的了

关于“女性地位”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隋唐时期妇女的地位是相对最高的。相对于宋朝倡导的“饥则小,辱则大”,唐朝更加注重女性自身的幸福,婚姻结合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在这种背景下,从遗言出发书写隋唐女性史,是一个有趣而珍贵的视角。

对死亡的思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如果把人生看作倒计时,古人的最后一句话会激励我们今天。在明白了前人的遗言之后,我们或许会有意识地避免一些遗憾,在死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姚振华说。

写完这本书,姚振华也对生死有了一些感悟:“古人和今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差不多。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更丰富了,但在对自己是谁、去向何方的终极关怀上,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于当代女性的生存,最大的感受是,拥有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立足于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它能让我们不迷失自我,这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