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勒·德勒兹的哲学成就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极具影响力的后现代哲学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复兴尼采运动的关键人物。正是通过激活尼采,德勒兹激起了法国人对差异哲学和欲望哲学的热情。如今,德勒兹的影响遍布人文学科,他的《反俄狄浦斯》和《一千个高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鉴于德勒兹在中国学术界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特发表以下文章,以引起知识分子对德勒兹的兴趣和重视。德勒兹早期的主要哲学著作(在他与瓜塔里合作之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系统地颠倒了古典形而上学中“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在古典形而上学中,区别源于同一:“X不同于Y是因为具有固定性质的X的性质和具有固定性质的Y的性质之间有区别”。德勒兹认为所有的身份都是由差异构成的。同一性在逻辑上或形而上学上并不先于差异。“自然界中属于同一类的物体之间也有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从差异中来划分“同一性”。显然,同一性是由无穷无尽的差异构成的:“大X是各种小X的差异的集合,小X是各种X的差异的集合……”面对现实世界,德勒兹认为我们必须把握存在的真理,分类意义上的概念无法达到内在的差异。“如果哲学真的直接关注事物,它必须是‘关于把握事物本身,达到事物是什么,以及达到与事物相同。
比如康德和柏格森,德勒兹认为传统的时空观是以主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基础的。他认为纯粹的差异是“非时空的”,差异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虚”不是这里“虚实”的“虚”,而是关于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过去”的定义:“实而不实,理想而不抽象”。德勒兹所说的“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德勒兹的“虚拟性”就像“过去”之于“现在”一样普遍。德勒兹的“虚拟性”是现实经验在当下的先在环境条件,是事物本身的内在差异。"由此构建的概念与概念所指的事物是一体的."德勒兹关于差异的论述不是实践的空谈和抽象,而是一个真正起作用的体系——不同事物的关系结构,它构造了真实的空间、时间和知觉。同时,德勒兹认为,存在和概念是单一的,也就是说,一切知觉都是由“一”来证明的。在这里,德勒兹借用了中世纪哲学家邓斯·司各特的“本体论奇点”理论。在中世纪关于上帝的争论中,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在内的许多著名哲学家都认为,当“上帝是善的”时,上帝的“善”只是在修辞意义上类似于人的“善”。而司各特则认为,当上帝是善的时候,上帝的善和珍妮的善是同一个意思——它们不只是相似,而是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涉及到“好”和“强大”等属性概念时,这些概念都是在单一意义上应用的,无论是应用于神、人还是昆虫。
德勒兹将奇点理论应用于“存在在单一意义上是不同的”。“这并不是说差异本身是必然的,而是说存在(在单一意义上)是绝对不同的,因为存在具有差异的属性。再者,我们不是说我们的“单一意义”(绝对)是和我们不同的存在,而是说我们和我们的人格特质是绝对不同的(多义)。在这里,德勒兹呼应并颠倒了斯宾诺莎的论点:“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一”的变形。德勒兹认为,没有“一”,只有永恒差异的流动过程。德勒兹将此总结为“一等于多”。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在这一形而上学中最持久、最系统的作品。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类似的概念也得到了发展,如《反俄狄浦斯》中的“无器官的身体”,《什么是哲学》中的“内部平面”和“混沌”。德勒兹不寻常的形而上学需要一套不寻常的认识论,他称之为“转向”(思想的形象)。德勒兹认为,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胡塞尔等经典理论中的思维形象错误地将思维视为一种没有思维的行为:真理可能难以获得,但思维必然具有获得正确事实和概念的能力;上帝之眼和中立角可能难以实现,但那是我们理性思考的理想目标;确定性真理和知觉的有序延伸。德勒兹通过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流动”拒绝了古典认识论。他认为真正的思考是与现实的暴力对抗,是秩序的无意识断裂。现实世界可以改变和调整我们的思维。德勒兹认为,我们的思维是“没有图像的思维”,而不是认识现实世界——是由问题决定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所有的符号、定理等。作为前提,它们不是偶然的,但也不是自在的,理性的。它们就像神学:你相信它,它就是,它的理性逻辑起作用。理性永远是从非理性中雕琢出来的信念:它不是隐藏在非理性中的原则,而是非理性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只被定义为非理性要素。所有的理性之下,都有疯狂和流动。"
基于独特的认识论,德勒兹对哲学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阅读哲学著作不再是寻求一个确定的解释,而是呈现哲学家对真理的艰难把握。“哲学家引入新概念并解释它们,但他们不会告诉我们这些概念是对问题的回应...哲学史不应该只是重复哲学家说的话,而应该关注哲学家没有说的潜意识和暗示。”
同样,德勒兹认为,哲学应该被视为概念的创造,而不是真理的探求。对于德勒兹来说,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前提或命题,而是一系列思想(如柏拉图的思想、笛卡尔对我的思想等)的形而上学定义。).一个哲学概念“在被创造的时候就断言了这个概念及其对象”。德勒兹认为,哲学因此更像是一种实用或艺术作品,而不是像洛克和蒯因所说的可以用科学语言描述的前物质世界的附属品。
在随后的著作中,德勒兹将艺术、哲学和科学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规范,每种规范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哲学创造概念,艺术创造感知的具体表达,科学创造基于元点和功能元素的特殊理论。德勒兹认为,这三种规范互不优越,它们是诠释和组织形而上学之流的不同方式。例如,德勒兹并不认为电影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表达,而是认为创造一种新的组织运动和时间的方式是一种本体论的实践(见电影I:运动-影像)。哲学、科学和艺术是平等的,本质上都是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所以,与其问“这是真的吗?”“什么事?”德勒兹建议我们问一些功能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比如“它做了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德勒兹解释方法
德勒兹对哲学家和艺术家的研究是故意的异端。在《尼采与哲学》中,德勒兹宣称尼采的《道德谱系学》是试图重写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尽管尼采根本没有提及,《道德谱系学》中关于道德的章节也远非康德所关心。同样,德勒兹声称奇点是斯宾诺莎哲学的组织原则,尽管斯宾诺莎根本没有提到它。德勒兹曾将他解释哲学家的方法描述为“鸡奸”:一种秘密采用某个作者的理论并推导出一种奇怪而不同的理论的方法。在这些作品中,德勒兹不是在如实地呈现尼采和斯宾诺莎的思想,而是提炼和发展他认为有用的亮点。德勒兹重述其他哲学家思想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误解,而是他坚持“哲学的内在创造性”的一种实践。同样,在德勒兹看来,用他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语言,“我并不是说雷斯奈斯和普里戈金、葛达尔和R·托姆做了同样的事情。我的意思是,科学方程式和电影图像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性也适用于哲学概念,因为在这些空间中有各种各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