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传统的就业指导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下面是一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论文》,希望能帮到你!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双向选择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现在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责任的主体。由此带来的压力也大大增加了。教育部数据显示,2o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 * 2122000人,比上年增长46%,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据专家介绍,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约为70%,64万大学生无法就业。在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增长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开始出现,并且这一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整周都在带着简历找工作。另一方面,200多万个工作岗位在等着他。“有人没事干,却没人干”的情况耐人寻味。2004年,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工资”的个别现象。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反思高校到底生产了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仪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我看来,供需是有差距的:社会需要的是一出校门就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学校也面临着是让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还是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的难题。其实我们普遍忽略了一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导致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大部分毕业生直到毕业才找工作,所以很难说服自己找到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找工作要从大学第一年开始,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和发展

职业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职业发展理论的引入,职业规划逐渐取代了职业咨询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普及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取得了新的进展。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理论:强调发展过程理论(把人生过程看作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强调个人特征理论(涵盖心理需求和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强调决策过程理论(分析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要素和步骤)。重点是社会学习理论(仪式环境和学习经历对职业行为的影响)和职业发展理论(讨论自我概念、职业印象、结构考虑、性别角色、社会地位和个人特征的发展)。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选择是自我概念和学习经验在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认知职业发展理论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不考虑心理问题。同时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相对发达的体系,认为职业选择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它已成为世界职业指导的主流理论体系。

职业规划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的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是一个有待拓展和实践的新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内容

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职责的连续过程的期望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个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以及最终退休。也就是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或职业、教育环境信息的探索。掌握环境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目标;面对各种职业选择事件,要对各种信息和机会进行评估,形成职业决策,进而承担职业角色,以达到职业适应和自我实现。个人职业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与个人生活的家庭无关。和社会息息相关。它是由当事人的内在动机驱动的。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根据实际情况和机会制定个性化的实施方案。该过程包括六个步骤:自我评价、职业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设定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和反馈。

1,自评。平时可以自己思考,自己分析或者和老师,家人,朋友讨论评价,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知识,技能,智商,情商,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

2.职业机会评估。主要分析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提出的要求,环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职业选择。通过自我评价和职业机会评估,了解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出关于职业的选择。

4.设定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常,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5.制定行动计划。有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措施,便于定期检查,是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的关键。

6.评估和反馈。有效的职业规划和设计最重要的是不断评估和反馈,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修改的内容包括:重新评估职业机会、重新选择职业、修改职业目标、改变计划和措施等等。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们现在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协议办理等一般性服务工作,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能力关注较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根据自身素质特点进行引导。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人才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

根据super的职业生涯彩虹图的划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落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个人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时期。大学生个人能力提升很快。逐渐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期待。许多学生经常需要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做出关键的决定。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重大。

1.职业生涯规划会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大学校园里常见的就是那些盲目参加社团活动的人。不知道这些活动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的同学:忙着这个证书那个证书却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同学,一师的大学生活很短暂。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去做最重要最高效的事情,无疑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一定意义上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就业、考研还是出国。还没毕业就决定了。往往是大学期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职业规划与设计指导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尽快消除大学生就业和就业的误区,让大一新生尽快转变角色,做好长远规划。使他们能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将来更好的步入社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想平台。

通过职业规划,大学生可以实现:(1)突破,塑造一个鲜活饱满的自己;(2)准确评估个人特点和优势;(3)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4)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5)增强个人竞争力和执行力。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来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你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障碍,成功把握自己。真正体现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发挥。性格发达。通过职业规划。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职业路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成为就业指导的理想平台。

第四,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

所谓“全程职业指导”,就是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专家报告、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解释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能。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待进一步推进。从事职业规划的专业人员很少,也没有培养职业规划专业人员的机构。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作者呼吁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职业建立起来。随着毕业生数量和就业潜力的不断增加,高校要在努力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最好的途径。高校要正确看待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的不足和差距,积极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1,让学生认识自己。逐渐形成初步定位。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相对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他们有一个理性的自我认识和明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让学生准确评价自己的知识技能,善于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是职业规划的基础。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心理测试可以通过自我思考、霍兰德职业定向测验和斯特朗-坎贝尔个人兴趣问卷进行。评估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性格、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并请成功人士或相关行业资深从业者出谋划策。潜能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的差距,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初步的定位。

2.通过三个职业观(职业发展观、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选择策略观)进行教育。最后,我会完成我的三个职业目标(定向、定点、定位)。通过三观教育。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三件事:自己想做的是确定自己的职业期望。能做到的是专业素质的确定,能允许的是环境、条件、机会、渠道的影响。以便知道你想在哪里工作。做什么样的工作,向社会做什么样的报告。

3.以人为本。突出职业规划的张力。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在择业、职业目标、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还可以根据行动计划措施中的自我评价、职业机会评估、认知偏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技能培训,还可以延伸到职业素养、价值观等“内在”素质教育。将大学生沟通能力、口才能力的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长蔓延,爱情、权力、公德的错位纳入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职业意识的觉醒。终于成功进入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