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采矿硕士导师简介

1982.07毕业于原山东矿业学院采矿系,1996.12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建筑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82年9月至今,在山东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学院党委书记。2004年5月至今任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采矿工程、特种采矿、采动损害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博士点带头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曾任中国煤炭学会矿山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采矿工程)授权专家、中国煤矿开采损害鉴定委员会委员、人事部“653工程”首席专家。

林·

山东矿业学院地下采煤专业77级本科毕业,此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2001,晋升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

谭梁云

男,7月出生,1964,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专家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专家组、国家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下开采专家委员会,山东煤矿事故应急调查专家组,《采矿安全科学》杂志编委等。已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50余篇被SCI、EI收录);完成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70余项;获得1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优秀青年科技奖(金奖)、中国科教发展基金会孙青年科技奖、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山东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大学优秀党员、山东研究生优秀导师、山东省第三届“发明创业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程伟民

程伟民,男,9月出生,1966,博士(后),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7月在北京研究生部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65438年10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武器与科学博士后学位。

第四届全国安全生产专家,高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府安全生产专家,山东省应急救援专家,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安全生产专家,第二届山东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循环经济促进会理事,第五届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尹增德

出生于1963,博士,教授,副院长。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65438-0984采矿工程专业学士,65438-0998硕士,2007年博士。一直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特种采矿与岩体检测、安全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讲授矿压与岩层控制本科课程、矿压监测与预测、采场与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生课程。6个研究生已经毕业,3个考上博士,1公务员,3个留校任教。现在,有6个研究生,7个工程硕士。参与或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30余项,多项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副主编教材《矿压控制设计》、《矿压与岩层控制》,发表《薄煤层矿井高产高效》著作1篇,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教委三等奖、中国煤炭学会二等奖、山东省科技厅二等奖、山东省煤管局一、二、三等奖8项。平均每年科研经费20多万元,目前有4个科研项目,经费90万元。

宋新

出生于2月,1968,党员,山东科技大学,2002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出站,2006年晋升教授。2001任安全工程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2007年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估员,山东省安全评估报告评审专家,全国煤矿安全咨询专家,全国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安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采矿工程“泰山学者”团队学术骨干。

自2006年以来,年均教学工作量为573.6小时,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获得过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多个称号。2007年主持完成教育部“中央和地方* *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实验室”申请,主持完成山东省教改项目“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体系研究”,参与完成省级教改项目“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2009年“矿业专业群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一体化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2006年以来,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主持或参与11科研项目。其中主持科研项目5项,合同经费234.2万元。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部,发表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