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摘要】大学生经常谈论自我意识问题,比如问我怎么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大学生不清楚这些自我意识问题,容易导致一些难以摆脱的心理问题。有时,他们会处于紧张状态,有强烈的内心体验,甚至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本文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自我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完善自我意识,无论是对心理保健还是对以后的人生发展,这都是极其重要的。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困惑,往往都涉及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也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纬度的心理现象,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层面。自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受、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基于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态度体验,包括自我感觉、自尊、自信、自豪、自卑、自责等。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采取自我行动的过程,包括自立、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调节等。这三个结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成为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内容。一、自我意识的定义经过心理学领域的长时间讨论,各国心理学家仍然持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弗洛伊德强调自我是以生物能量为基础的心理能量的总和,支配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自我意识的内涵。g·奥尔波特总结了一些学者关于自我的论述,将自我分为八类作为主体自我;自我作为被认识的对象;作为原始的利己主义;作为一个控制冲动的自我;自我作为精神过程的接受者;作为目标追求者的自我;自我作为行动的主体;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等。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已经通过童年时期稳定的、整体的我被分割,出现了两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