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人文教育的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nous往往是指“善感”或“觉知”,是人的“心智”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在《克拉提路斯》中,柏拉图说智慧女神的名字(Atheonóa)指的是“神”的理性。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临死前说,他从雅典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那里学到了宇宙的智慧安排了万物的秩序,这是他思想的重大转折。亚里士多德把知性知识看作是一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与“理性”相联系的能力。在《伦理学》第四部分,他把知性知识看作是一种把握事物基本原理和本质定义的能力。智识是人随着阅历的增长而强化的能力,这与年龄和阅历可以增加智慧是一致的。
虽然人文教育课堂上的知识与这种古老的知识观不无关系,但它强调的是与一般学习或知识学习相关的其他人的一般能力,而最基本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知识越来越“容易”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线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在线公民百科(online Citizendium Collection)创始人拉里·桑格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一文中说“一个好的搜索引擎就像甲骨文。无论你问什么,都会有答案。有些答案正是你在寻找的。但是,有些答案,对不起,只是甲骨文——很难理解,可能是错的。.....知识和信息是不同的。你从网上获取信息很容易,但知识完全是另一回事。”同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专业知识,但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力知识则是另一回事。
互联网上容易获得的大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担心的“知识贬值”现象。他说,“全世界的互联网服务积累的信息越多,获取信息就越容易,相比之下知识就越不稀奇,越不吸引人。我担心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独特性以及知识为什么值得追求的感受。”许多过去被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很容易获得。就专业知识的积累而言,青年学者超越过去积累知识的人已经不再困难。然而,他们的知识可能没有增加到同样的程度。知识不等于知性知识,不是在互联网时代,而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
辨别知识的真伪,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智慧,而智慧更难获得。桑格指出,信息的“过剩”实际上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难度。当然,他指的是经过思考和判断后可靠的真正知识。真知是一种“信仰”,必须经过检验。在纸媒传播知识的时代,读者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经验丰富、眼光敏锐的编辑的帮助和他们对知识的检验。
今天,这样的检查任务往往落在读者自己身上。关键是要能够辨别真伪。我们用理由或证据来做决定。桑格说,“为知识和信仰提供一个测试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批判性思维,有时还需要懂统计学和数学,在理解文本时要非常注意细节。这些事情需要时间和精力。别人可以给你一些帮助,但这些是你必须自己做的事情。”人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知识,树立对可靠知识的信念,这是人文教育对学生求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它和通识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在我任教的大学里,《授人以鱼的人文教育大纲》有比桑格建议更具体、更系统、更全面的规定。人文教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部分。第一种是课堂讨论(集体知识活动),第二种是写作(个人独立的知识行为),两者都是以阅读为基础,包括对文本的提问、分析、理解和解释、评价和批评等。人文教育非常重视经典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这两门课都不是学科课,都是以授人以渔为目的。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比如这两门课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分为“批判性思维学习目标”和“交际学习目标”。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此有具体说明。
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指“理解和获取知识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价。”为此,学生要学会如何在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中识别、形成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推理过程中结合逻辑、仔细观察、反思和经验。两个写作课程的顺序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各种不同观点时逐渐提高他们的可靠判断,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对推理的不同部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论坛。“具体要求有三点:第一,找到并认定论据和主张的正反证据;第二,针对题目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发现、评估和证明没有明确的假设,并对其做出反应。
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是指“提高学生的写作交际能力”。“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他的知识时,他的思想才能真正自由。学生应该发展交流技能,认识到语言形成思想和经验的力量,并学会逻辑地、清晰地和创造性地写作和说话。”具体要求有四点:一是能够识别并写出通顺的文章,其特点是组织清晰细致,段落连贯,句子正确;第二,有效的书面交流应该考虑谁是读者和交流的情况;三、有理有据的推理,清晰有力的阐述,集中有序的话题;第四,在写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智力,增强对复杂思想的分析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