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和老虎(2)
写完燕子和老虎,有朋友问我,老虎和燕子完全不一样,但是你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写,用来形容文学大师林清玄的不同性格。
仔细想想,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人,或猛如虎,或轻如燕。
如果一会儿形容一个人是老虎,一会儿形容一个人是燕子,这个跨界范围确实有点大。
之所以把他们不同的人格运用到同一个人身上,不仅仅是因为我读过林老师的《大悲堂燕子》,更是因为林老师一生弘扬佛法,就像大悲堂里的一只燕子,用自己的声音呢喃,诉说着佛祖对众生的嘱托。
看完654.38+0.8万字的《心的菩提》这本书,我突然有一种感觉,作家在以一己之力守护着人类的精神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
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于是我想到了寺外听经的老虎,于是我把王先生的守护比作老虎的凶残。王先生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守护,犹如猛虎守护庙门。
这当然是我的一厢情愿。如果王先生还活着,当然可能不同意我这样形容他。幸运的是,王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不朽的只有他的作品和他对众生的奉献。
为了方便阅读,我摘录了王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请大家分享一下。
?林清玄《大悲堂里的燕子》(节选)
一路下到女子佛学院的走廊和教室,大悲殿里都是燕窝。每抬头一步,都有一两个鸟巢,有些鸟巢甚至完全遮住了天花板上的吊灯,以至于开了灯却看不见。但是和尚是仁慈的,全保喜欢燕子。人生之前的一盏灯是什么?
几乎在佛陀击鼓的同时,燕子开始筑巢。于是有一两百只燕子同时在天空中鸣叫。
师父不知道大悲堂的燕子数量,也不知道燕子的年龄。
一位大师说得好。她说:“不要小看这些燕子。他们可以听经文。每天早晚,燕子总是准时飞出。天空满是燕子。通常,它是稀疏的。”
至于如何聚集这么多燕子,师父说佛寺的庄严、清净、慈悲、快乐,对众生来说是无所不能的,是可感的。这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大悲殿里不知从哪里跑来了狗,它们经常蹲伏在殿前。寺旁的大湖开满了红白荷花,湖里还有数不清的鱼,听经时会浮出水面。
以前深山密林中的寺庙里,常有老虎狐狸蹲在殿下听经。据说有个法师念经,七八只老虎都来听。一半的人听到有人打瞌睡。法师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脸颊说:“不要一边听经书一边睡着。”
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老虎闻到佛法,但是看到燕子向佛行礼,鱼儿游出来听,这就是缘分。不也一样感人吗?
众生皆如此,人为何不能时时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