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历史:

读书,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我忘记了很多我读过的文章和书的内容,这让我怀疑读书的意义,但是读到这里我就释然了:你读的书就像你吃的饭。虽然你不记得你吃了什么,但是你吃的饭会成为你骨骼和肉体的一部分,这就成就了现在的你。我感谢我读过的书,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在农村土生土长,父母都是农民,只读过几天书。幸运的是,我的祖母是基督徒,经常给我讲圣经里的故事,教我唱圣经里的诗。这大概是我最早的阅读启蒙,所以我会一直怀念我的奶奶。我小学开始读了以后,就不满足于听了。我开始自己看书,读圣经里奶奶讲过和没讲过的故事,背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我把所有有机会看到的有故事有儿歌的书都看完了。五年级前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我几乎都能背下来。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那时候绘本很流行,我还记得《王子复仇记》里的插图,是我花两毛钱买的。我小学最喜欢的两本书是学校发的两本自学教材《雨与萨沙·武贾西奇》和《冬天的女孩的礼物》。我还记得里面的一些故事和童谣。当时有一本书打开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叫《三百六十五夜》。这本书我只看过几遍,大部分时间都是从比我大三岁的邻居姐姐口中听到这本书里的故事。当时我对这本《三百六十五夜》故事书的渴望,不亚于鲁迅小时候对一套《山海经》画的渴望。我甚至选择了我的理想:长大后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初中以后,学校还是在农村,只是村子大了一点。学校只有课本,课外书很差。学校唯一提供的课外读物是每期的《中学生指南》。在我的记忆里,只有邻居姐姐给我的几本四年初中语文课本和自习课本(我还有一个印象是“我在北极光下”)。其间还看了同学借的西游记原著。中考后的暑假,我看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那个假期,因为中考时的一次意外,家庭经济困难,我差点退学。所以,在孤独和抑郁中,我把《平凡的世界》来来回回读了五遍,每读一遍,我都会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孙少平写给他妹妹孙兰香的信中的一句话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道痛苦是白受的吗?它应该让我们变得伟大!)

尽管一波三折,我还是如愿上了市里的师范学校。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们老师范的图书馆。图书馆只有两个借书的小窗口。你想借的大多数书都没有。你能借的是窗台上其他同学刚还的书。这根本满足不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也没有闲钱买书。所以我正常上学期间书读的不多,现在对《红楼梦》还是有印象的(我很喜欢,为了理解它我读了很多遍,也看了很多红学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大清的童话》《镜花缘》《霍达的穆斯林葬礼》《路遥的一生》《余的文化之旅》《钱钟书的围城》。《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克里斯多佛·约翰·克立斯》和《牛牤》被改编成《飘》、《美国黑人历史的根源》、司汤达的《红与黑》、三毛的《多少花落在我的梦里》和琼瑶的《烟雨》。春树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百年孤独》我都看过,没看懂,但还是要硬着头皮看完。当时很喜欢汪国真的诗,买了一本书《汪国真诗集》。翻过的那几页虽然破旧,但现在都在我的书桌上,被学生当做喜欢的书借走了。当然我也看当时流行的期刊杂志,比如《故事》《读者》《少男少女》等等。

毕业后,因为招聘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因为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我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我的免费阅读。我看的书包括专业书和文学作品。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学校收的。最早的专业书籍是《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朝鲜军队与新中国教育》和《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后来又读了《好学生》、《学法》、《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和《对教育习惯的反思》严和李毅主编的《教育习惯》。后来去市里读书,亲自听了王军老师的课,很佩服。我给她买了《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和《聆听王军经典》(两本书)。我是从喜马拉雅听力软件上了解到史金霞老师的,看了她的博客推荐的《不规范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是老师一生的修行》。这些专业书籍对我是有益的,让我受益匪浅。至于其他书,我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

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渴望书籍,我在工作后弥补了这一遗憾。《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绿山墙的安妮》、《Het Achterhuis》、《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爱的教育》、《童年》、《昆虫》、《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孩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沈的《红楼梦》、《红飘带》、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杨的《笑猫日记》和《马小跳》等。我把我能接触到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看了一遍,有些还不止一遍。

上大学时没机会看的书,都是这时候补上的: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朱自清、曹禺、叶圣陶、郭沫若、林语堂、朱光潜、冯骥才、汪曾祺、王蒙、贾平凹、余华、莫言、毕飞宇、刘、周、林清玄、柳永。外国文学方面,我读过《昆虫》、《复活》、《死魂灵》、《圣母院》、《悲惨世界》、《微笑的人》、《老人》、《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奎山伯爵》、《莎士比亚戏剧》、《雾都孤儿》等。《源氏物语》等小说和戏剧作品有的是认真读过的,有的是读得如鲠在喉,所以有的书内容深刻,有的记不清具体内容。

婚后,在老公的影响下,我爱上了电影。对于好看的电影电视剧,我喜欢找原著对比阅读。有些原著比影视剧好看(比如《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突然七天》),有些原著不如影视剧好看(比如《宫中皇后》、《暮光之城》)。有些同样精彩(如《哈利·波特》、《追风筝的人》、《隐秘》等。).

我老公也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让我一个语文老师感到汗颜。三毛全集和一套50多本的英汉翻译缩略版的系列外国名著《书虫》,是他收藏中我最喜欢的书。在他的推荐下,我还看了卡耐基的全集,美国极简主义者约书亚·贝克尔的《人性的弱点》,极简主义(又名《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找到你想要的生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托尼·布赞的《思考指南》,钟道隆的《逆向学习法》和艾杰德罗的。

后来有了孩子,看了更多育儿方面的书。其中我觉得对我特别有帮助的书有:北京儿科医生郑玉巧的一系列对喂养孩子有指导意义的书,郑玉巧育儿经典宝贝卷,郑玉巧育儿经典宝贝卷,郑玉巧给孩子看病。孙瑞敏的《抓孩子的敏感期》,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国外对教育孩子很有帮助。

后来买了电子书阅读器,阅读更方便了。我读了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明朝那些事,巨星陨落,万历十五年。后来我用手机看书:浏览新闻,关注微信官方账号的推荐文章,在京东看书。COM的书目,还有看微信上朋友推荐的书。伟大的老人读经典,新史记都是在微信官方账号找到的有趣的好书。

如果说听书是一种阅读,那么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听收音机里的歌谣也是一种阅读:《白眉英雄传》、《桐林传》、《水浒传》、《小八卦掌》、《隋唐演义》等歌谣开启了我的听书阅读之旅。现在经常没时间看书,或者看不懂难懂的书。我再次选择了听书,喜马拉雅APP和道道APP,这是我经常用来听书的软件。

现在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看书听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阅读仍然是我最喜欢的释放压力的方式。每天下班后,孩子睡着后,会发现自己的一天没有虚度。只要我的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我就会一直读下去,一直听下去。因为生命不息,进步不应该停止,读书会让我进步,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