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推荐书籍:值得一读的五本传统文化书籍。
一、丧家狗:我读的是论语(修订版)
李玲,山西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不神化,不保护,语言学家眼中真正的孔子。
内容简介: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一个人,一个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标准的出身卑微的人;一个好学的人,孜孜不倦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人,传递古代文化,教人读经典;一个有道德知识,但没有权力或影响力的人,谁敢批评当代的权贵;一个四处游说,为统治者担忧,努力劝说他们改过自新的人;一个热心肠的人,梦想恢复周公的统治,安定天下人民。
看他的书,既不拿也不扔,恰如其分地说,他就是堂吉诃德。《论语》的一个好处就是少了后世的虚伪。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师还是十哲,都是普通人,笑着骂着,毫不掩饰。谁说伟大的老师必须得到高大全,神圣之门的弟子必须穿光?他们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学生是尖子老师,老师骂学生,都有记录。
我读《论语》的时候,读的是原著。孔子想什么,要看原著。我所有的结论,都是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不是对知识分子嘘寒问暖,也不是奉承人民。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其实,吃饱穿暖,未必不知荣辱。《论语》最难学的有两点。一个是“三军可夺帅位,匹夫不可夺志”,一个是“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学《论语》的,不忍心先学这两篇。试试看!
第二,“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季孙中华书局。
推荐理由:大家文字浅显,图文并茂,一卷在手,徜徉在古人的生活世界里。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东方大国五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季孙先生在本书中以大家渊博的知识和流畅的文笔,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基础知识。
三、《为什么是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
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在中国古代史的关键时期,考古学家在没有文学和文字的情况下,看透事物,写出杰作。
内容简介:公元前2000年,是根据传世文献推算夏朝始年中一个容易记忆的数字。公元前2000年,所谓夏朝前夕,考古发现中并没有与传世文章相对应的“王朝气息”。
公元前2000年,中原地区开始发生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首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徐宏的《为什么中国(公元前2000年中原之景)》从考古材料入手,以考古学家的视角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过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四、《古往今来的河流: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
许倬云,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篇幅千里,视野开阔,对中国历史精髓的把握。
内容简介:在世界文明存在和变化的激烈浪潮中,中国如何应对和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国从哪里来,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长河》这本书不仅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回答,也是为当今中国人的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成长与发展写的传记。
围绕国家制度与时代特征、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公民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的进步与转型、科学技术、对外关系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徐先生讲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多彩生动的成长故事。
第五,《崇》中的委任状与西汉历史发展的关系。
侯旭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参考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具体历史研究,将带你回到历史现场,重新梳理西汉历史。
简介:本文以西汉为例,具体描述了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建立、维持、废除和重建这种关系的过程,并说明了这种关系的背景、动因、来源和基础,以及这种关系所激发的言行是如何引领西汉历史的。
本文试图以日常互动中的君臣关系为中心,回归历史场景,捕捉当时人们的不同感受,重新梳理西汉历史。本文试图从“关系过程”和“关系”的角度,为理解中国历史增添一种新的方式,为超越史学中碎片化的实证研究和抽象的结构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化和对立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