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评论协会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第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

罗伟明:多媒体创作者。前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导演、《电影双周刊》主编、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总监。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

李卓涛: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主编,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担任柏林电影节、温哥华、鹿特丹、釜山电影节,甚至台北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委。著有八卷影评,如《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札记》、《观影逆》、《滴水影城》等。近年编有《香港电影79-89》、《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安二郎百年展》等专刊。

李晓贤: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生。他现在是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编辑了费穆导演的《诗人》,出版了诗集《戏》。他目前是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研究主任。林金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兼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超越边界》《东方周刊》主编,《S-team制作》出版总监,《星岛日报》采访总监。从事电影和科学网络评论。现为香港影评人协会董事、理事。

黄: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客座研究员。《女性写作_电影与文学》作者。

乐福: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方电影》主编;中外图片创始人兼主编;影视主编。著有《十年指导》、《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鸣:1965开始发表影评,特别关注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著有《日本电影风格》(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时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和作家,英国电影协会出版的《香港电影-额外维度》的作者,多个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英文编辑。

朗天:我以前在报社工作,现在是评论家和创作者,文化策划人。他的作品包括《基督教的贫困》、《喜欢被欺骗的人》、《后虚无时代》、《后九七》和《香港电影》等。主编著作包括2000年、2002年、2003年香港电影评论。香港电影评论协会主席。蒲风:影评人,前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席。他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在他为《信报》写影评专栏。历任1997香港影评主编,经典200-200最佳华语片主编,世纪回顾-华语电影经典作品展中文主编。

庞奴:原名李肇星,曾任报社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主编。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擅长写影评,城市现象和流行文化等文化观察。主编作品有《香港101》《汹涌中的裙子》《经典200-200最佳华语电影》《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的事》、《酷香港》、《后现代香港》等。

张书豪:现任香港影评人协会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从评论到剧本都写了《飞得低》。从65438年到0997年,他开始创作独立电影。导演作品有《月亮不老》(1997)、《迷茫的星星的轨迹》(2000)、《太阳无知》(2003)。

肖敏:她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中英文编辑。在《明报》、《红报》、《星岛日报》、《联合报》、《四海为家》等媒体上撰写与电影相关的文章,在《黄巴士》上发表短篇小说。电影剧本有《失踪的人》(1995)、《那青峰》(1996)、《我的猫——我的龙猫是猫吗?(1996)、强壮健康(1997)、胖五月的真实故事(1998)、姬伯解锁(2000)。他的书面作品包括《我的猫的故事》(2003)。2003年,他创办了图书节和传播活动公司蓝天。赵嘉玮:原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导演、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他现在是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编辑。

何:一个往返于香港和休斯顿的作家。他是几个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目前是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人,电影编剧。他曾是TVB的资深编剧,后来加入亚视担任编剧,并晋升为电视制片人。小说作品有《男做女爱》、《笑里藏刀里的感情总是傻傻的》、《头条故事》、《小幽灵》。

原名张,毕业于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后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科课程。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他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任教。他的课程包括:中国艺术与设计、电影等。他是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和香港电影评论协会的成员。影评人散见于香港影评人协会网站和各大院校出版的电影随笔。

Binny:原名李,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留学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获传媒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曾任TVB娱乐+生活文化副总编,现为杂志编辑,自由撰稿人。他的文章散见于学会的网站、报刊杂志上,并参与撰写了多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电影书籍。个人作品有《千年虫英雄——李小龙》(2001)。

Pia:独立电影人,策划电影版《明报》。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赴纽约大学深造电影制作。他的作品包括《人造色素》(2002)和《我是一只猫》(2004)。电影剧本有17岁的夏天(2005)、江湖中人(2006)、阿飞(2006)。潘国玲:文学作家,文化评论家,大学兼职讲师。文章发表在《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易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中港台媒体及其他报刊杂志上。主编:银河的形象,很难想象,还有王家卫如画的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被疾病遗忘的书》、《受伤城市的故事》、《城市研究集》等。曾获第七届香港华语文学双年展小说组推荐奖、华语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秀奖、青年文学奖小说先进组冠军。历任青年文学奖评委、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委、FIPRESCI评委。香港影评人协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子:原名单志敏。影评散见于《越界》、《红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主持香港电台影评节目。曾任《1996香港电影评论》主编,代表香港影评人协会负责《中情局三面》放映研讨会。

唐:香港电影评论家和作家,主要从事电影和日本研究。近期有日本电影研究《日本绘画讲座》(2003)、香港文化随笔《流浪香港》(2004)、日本AV研究《AV Live》(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冯若志: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电影。曾任多个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商业电台电影节目《好声音好戏》主持人。现在是专业翻译和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在亚洲电视世界、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PCCW内容策划工作。现在他在全亚洲电影制作部工作。

黄智慧: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影像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独立创作者,影像的创始会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制作《低飞》、《从新浪潮到后现代主义》、《经典200-200最佳华语电影》等书籍。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王迅:现任编剧、影评人。他出生于香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影评。曾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系记者兼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岚:我做过十多年的编剧、周刊记者和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方周刊》、《东方新天地》、《影评社年度选集》。除了影评,他还用不同的笔名发表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

叶: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唱的幻影-歌唱叙事与中国电影》。

刘满九:曾任报社记者、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电影评论、写作、视频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语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克洛维斯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他曾在加州圣地亚哥、密歇根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统筹「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影视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诗人。曾任纽约电视台导演、香港广播电视部特聘导演,执导过多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故事片《浩宇》。著有《文化评论集》、《散文集》、《诗集》、《不可能的家》和电影剧本《浩宇》。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与创作、纪录片、小众媒体、酷儿理论、影像艺术、饮食文化。2004年获得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奖,赴美研究。陈佳明:我做过廉价的兼职讲师,教授电影、流行文化和其他科目。我还在牛棚学院做过杂志E+E的编辑。我写小说,笑,写影评,搞文化很多年了。小说作品有《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屋》(2001)、《无缘无故的远行》(2004)。个人董的作品有《和失业者约会》(2002)、《爱上香港盲人》(2004)、《瞎了》(2004)、《家明!站起来!-也许是文化》(2006年).文章多见于《明报》和香港影评人协会网站。现在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业,并以在中国合拍为荣。我还参加了主题为“迷失,文化冲击”的“2005墨尔本国际喜剧节”进行观察。

清心:影评人,自由撰稿人,从事广告营销文字创作。影评和散文作品可见于《都市日报》和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的刊物。

罗枫:原名陈韶虹,生于香港;1987年获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并在香港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赴美深造,先后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文学硕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隋欣诗刊》和《九分一诗刊》编委。他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系助理讲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中文系高级导师。他是香港著名的诗人和影评人。作品以诗歌、小说、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港文学》、《苏叶文学》、《诗歌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与突破》。台湾省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国日报》、《当代》、《中国文学杂志》、《洛杉矶世界日报》等。作品有《世纪末的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批评)、《繁荣的边缘》、《最后的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思念》(诗集)。评论文章收录于《香港文学》、《香港现当代文学》、《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的文化,包括诗歌、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变形虫、Homenet、Magpaper、台湾省的《广电》和令人大开眼界的电影《E周刊》等。1993到1997,在《青年周刊》写电影专栏。2001以来,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术俱乐部、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举办电影讲座和短期电影课程,主题涉及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片、新媒体分析等。他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协会会员。

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攻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和电影专栏可以在看电影(上海)和深圳商报(深圳)以及电影欣赏(台湾省)、中华读书报(北京)和香港商报找到。作品有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画X乐》(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简体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和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嘉: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平台》编委。曾获中国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最佳成就奖。

陈志华:自由作家,出版集团“二十九”成员,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曾获中国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

肖珩: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培训班,后获港大文学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于香港大学,负责多项电影文化活动的协调与沟通;2002年至2004年,他担任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电影组的执行总监。他目前是在线DVD和唱片零售商的高级编辑,编辑关于电影和音乐的文本,偶尔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曾与人合著《沙巴的城市漫游》一书,编辑过文集《电影烟火》。

翁子光:影评人热爱写作。文章偶尔在AM730和雅虎的博客《光明正大》上看到,现任东亚卫视影评节目《光影三面》主持人。自编自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话剧《三色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故事书《爱与欲的港口》的独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