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形成的一种风格。又名骈俪文。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相对于散文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种句式为主,讲究对仗。由于句式相反,犹如两匹马并驾齐驱,故称骈文。在音韵学上,注意使用平仄的声调和和谐的节奏;在修辞上,它注重装饰和典故。骈文讲究形式技巧,往往会制约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时期也有很多深刻的骈文作品。比如鲍照的《武成赋》,通过对比广陵以往的风风雨雨,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表达了生活的奢侈和不确定感。孔的《北山传》讽刺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悲伤,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是优秀的骈文。唐代以后,骈文的形式越来越完善,出现了四六句的骈文,所以到了宋代一般称为骈文。骈文一直流行到清末。
又称“骈文”、“骈文”或“骈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句,故又称为“刘四文”或“骈四妻六”。全篇以两句(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旋律的响亮。从汉代到六朝,中国散文出现了“写”与“文”的对立。所谓“散文”,就是骈文的一种,专门用华丽的辞藻,用文字和音律来约束。所谓“笔”,是一种以清晰表达思想为重点,不受文字和音律束缚的散文。文体分裂后,骈文成为与散文相比较的一种文体。六朝时期骈文盛行,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后略有衰落。成为元明时期的代表作。到了清初,作者纷纷崛起。运气是最后一个作家。比如庾信的《悼江南序》:
广东,陈武年,海月造,贼迁国,金陵崩。余乃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山谷,公私不分。华阳逃命去了,没有回头路。中兴路销售,差在铠甲。我在亭子里哭了三天,在另一个博物馆里被囚禁了三年。我是天上的星星,事情极其相反。富歇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悲哀,无处生存;袁安之每次读到皇室,自然会落泪。当年恒君山之志是杜元开的命,他写了一本书,咸自订。潘岳之文采,开始描述家风;陆机的辞赋先于陈仕德。新年伊始,有两毛,就是每次出殡,都是位移,至于暮光之牙。严嵩远,悲愤未胜;楚与老相见,何处泣?怕南山下雨,突然练了秦婷;让东海沿岸吃掉苏洲。徜徉在亭子里,高桥在旅途中。楚歌不乐,鲁酒不惯忘忧。奉行此赋,聊以记言,无危苦之言,唯有悲。
暮色已远,人间无世。将军走了,树倒了;壮士不归,寒风萧瑟。静碧的专栏被连城欺负;横排着书,捧着珠盘,君子钟毅进了季孙行人南关的监狱,住在西河博物馆。先破了沈之地;蔡的眼泪都流尽了,再加上鲜血。钓鱼台移柳,非玉通之望;华亭鹤,河桥可闻!
孙策视天下为三分,众才为一旅。吉翔利用江东的子孙,却只有八千人。所以他劈山河,独霸天下。有没有百万义师,曾经卷起铠甲,像草树一样砍倒?江淮与堤岸之间没有阻隔,亭壁上也没有阻隔。头会上要聚的,互相结合;锄头?佩服脊梁骨的人顺势而为。要过300年你才会表现出你的傲慢?懂得吞并六合是灾难;混一车书救平阳。喔!山崩不仅是危险的命运;春秋迭代,必有离别之忧。天意,你可以伤心难过!情况差,星汉拿不下;风狂路阻,蓬莱无暇来。穷人要言出必行,劳动者要唱出他们的故事。刘愿闻而拍手;张见之而丑,故宜之!
(一)骈文的形式特征和审美特征
骈文的形式是理解骈文的第一层含义,所以有很多论述骈文形式特征和审美特征的书籍和论文。首先介绍了骈文的一般特征,旨在还原骈文的本来面目,如张惠恩的《骈文特征论》(银都学刊第4期,1985)和谭家健的《骈文基本特征论》(辽宁教育学院学报)。再逐步深入到骈文的内在形式,的《文学赋新论:骈文特征的内化与思维定势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8)、的《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江海学报,第2期,1994)等。他们探讨了骈文形式的深层特征,并在文化史的意义上进行阐释。从向朝山《骈文形式美的心理学基础》(吉首师范学院学报1986第3期)、莫《骈文的美学基础》(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第2期)和《骈文的美学形式》三个方面,论述了骈文的具体特征。的《施立与骈文节奏》(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第1期)及几部专著并论述了各种特征的审美功能,如剪裁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工整建筑美、公务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绚丽色彩美、音色的和谐音乐美等。再比如莫道才的《骈文通论》,第四章骈文的结构形式和句式,第五章骈文的修辞形式和文化内涵,第六章骈文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效果,都论述了骈文的形式特征和审美特征。作者认为骈文的结构形式有起、散、结的结构,领、衬、夹的自由配置;骈文的句式也有结构模式特征,如骚体句、诗化句、叠句等。另一方面,骈文的句式具有很强的结构模式,如单联句、双联句、混联句等。《骈文通论》还论述了骈文的对偶、用韵、仪式、藻饰等修辞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论述了骈文的平衡美、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等美学特征。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讨论,对骈文的形式特征和审美特征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通过研究和探讨,使我们正确看待骈文的存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骈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
骈文是从修辞角度划分的文体,与其他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探讨骈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也是骈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吴的《论唐代散文与骈文的关系》(思想战线1987第1期)、的《论唐宋古文家对骈文与散文的区分》(文史哲1988第3期)和高广福的《论红楼梦中的骈文体》(红楼梦学刊1990第4期)、于景敬的《红楼梦与骈文体、关于骈文与诗、赋互动的两点思考(宁德师专学报1997第1期)、于景祥骈文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第2期)、熊、张。骈文的存在对其他文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人们所忽视的。探讨骈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就是承认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项研究还有许多课题要做。比如骈文对唐传奇、敦煌变文、松花本、元杂剧、明清小说戏曲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专门研究,有待学者们去发掘。
(三)骈文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
骈文史研究是骈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骈文的产生、发展和兴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骈文的发展演变,仍然是骈文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过去对骈文的否定是从对其发生发展的不正确认识开始的。谢的《骈文发展深层原因简论》(湘潭大学学报第4期,1991)和的《文化视野下的骈文生成》(中国文学研究第3期,1992)集中讨论骈文。钟涛的骈文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汉字文化》第2期,1997)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讨了骈文的起源。其他论述骈文形成的论文有于景祥的《骈文的形成与繁荣》(文献综述第6期,1996)和莫的《审美意识的转变与骈文的形成与繁荣》(柳州师专学报第2期,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