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欣赏教案设计

学术目标

中外艺术欣赏主要是对中外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品味的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艺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获得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质。并且在以点带面的学习中,还探讨了艺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问题,举一反三,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

1.学生必须具备中外美学史和中外艺术史的常识。

2.要求学生适当记笔记,有主动思考的能力。你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这是人文学科的审美鉴赏课,不是数学,答案没有唯一性。

3.吃午饭,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集中,附多媒体观看作品图片。

文献学

1,《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薛永年主编,邵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历史教研室编,1990版。

4.杨红、李莉:《梅园——中国古代艺术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作者从艺术的起源入手,然后论述了史前陶器、早期玉器、三代青铜礼器和兵器、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人物和石刻、汉唐时期的墓葬绘画和佛教艺术、中世纪的绘画艺术、青瓷白瓷和彩瓷、漆器丝绸和金银工艺品、城市建筑以及与之发展变化的家具艺术。)

5.《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阎正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

6.《墨韵彩篇——中国画色彩审美探索》,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7.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史与美学,邵大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外国艺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系外国艺术史教研室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9.(英)《贡布里希:艺术的历程》,范景中译,北京: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0,(日)高阶秀尔:眼睛看名画,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版。

11,傅雷:《世界著名美术二十讲》,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王勇:印度艺术(世界艺术全集之一),来自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部分?中国艺术欣赏

第一讲是关于中国绘画的一些基本认识。

一,中国画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中国画”这个宽泛的概念,几乎等同于中国居民在中国创作的所有绘画。本课程讨论的中国画主要是指传统中国画,主要是壁画(以及史前岩画、地画、彩陶-青铜器-漆器画、汉代帛画、画像砖石等。)和卷轴画。

狭义的“中国画”概念,在20世纪中期相对稳定,实际上只相当于上面所说的卷轴画,是指以毛笔为工具,以水墨和植物、矿物颜料为材料,以纸或丝绸为底子的平面造型艺术。

二、中国画的特点

1.广义的中国画、史前岩画、地画、彩陶-青铜器-漆器绘画、汉代帛画、画像砖石等中的壁画更为复杂。以后具体作品品鉴的时候一起放吧。

2.卷轴画的起源:(中国画的狭义观)

与壁画相比,卷轴画可谓是主动绘画,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架上绘画的独特造型和保存方式。它们最初源于书籍装帧的保护技术。基于古人生活方式的特点,最早供世人欣赏的可移动绘画就像简书和卷轴。

长条,一般是卷起来收纳,看的时候打开,从右往左欣赏,也叫“卷”或“手卷”,适合一两个人坐在地板上伏案欣赏;这一时期,装饰大殿的任务由壁画承担。随着坐在地板上而不是坐在地板上,人们的观点上升了,挂在墙上的大幅面作品——“轴”或“竖轴”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装饰了高大的室内空间。与此同时,壁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已经衰落。

唐代以前,活跃的绘画大多以卷轴的形式出现。宋元时期是一个卷轴并重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轴比卷轴多。四、六组窄而长的挂轴成为屏条,是轴的变体;还有一种画册,是装帧成册的小图片页,也是书籍装帧的一种变体。分卷、卷轴、屏条、画册页可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3.中国画的特点(狭义中国画)

1),题材划分:人物、山水、花鸟(见人物、山水、花鸟图片-22)

2)根据画家群体、接受者和绘画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宫廷画、民间画、文人画三大体系。

3)中国画的技法和形式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按材料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又可分为水墨画和设色。通过它们各自的过渡形式,可以将它们排列组合成更多的方式,如下表所示:

4)中国画的程序与表达

● ?六种方法

六法是中国画的程序

“六法是什么?生动的魅力;二、骨法用笔;三个字要象形;第四,随班上色;5.营业地点;六天,转写。”(摘自《南齐谢赫古画录》)

历史上第一句被破而承认“六律”的是唐朝的张彦远,中间连续念了四个字。到了现代,闫科军用了另一种句法:“六律是谁?”。一神韵,传神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事,象形是也;四类,给色是也;5.操作,位置也;六通,文笔也。"

钱钟书赞同这种析取句法。六路断句变成了破案。“魅”原本是魏晋时期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谢赫的绘画把它确立为绘画理论批评的中心范畴来评价人物画。明明用在山水画上,却是五代郝静的“笔法”。“气韵生动”和“用骨之笔”是连在一起的(或者说六法中的后五法都要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