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翔:从自考考生到北大博士生。

1999 7月18我终于收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达十年的录取通知书。所谓十年希望,是从十年前参加高考开始的。1989,满怀期待的参加高考,梦想着能考上北大中文系。因为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而且半年前还获得了省语言大赛二等奖,进大学后立志做语言研究。没想到,考堂失败,别说北大,就差最低录取分数线两分!幸运的是,在我考上师范学院的时候,我终于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我的大学梦实现了。师范类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歧视的,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在大学里度过两年?倍速录音?四年的本科大学生活,学术上与本科生平起平坐。学校专升本没有先例。只有通过自学考试,我才能拿到本科学位。从毕业前夕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次考试都保证一次性通过。到1992年底,本科毕业。我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读完了本科。1993年底顺利通过杭州大学学士学位考试,是当年全省唯一获得学位的自考考生。

我参加自考是为了挤时间,利用假期坚持下来。大学分配到浦江中学任教,语文两个班,学生近140人。作为一个新老师,备课批改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每天晚上65,438+00前完成工作的很少。自习只能在下午10以后,白天奇数时间进行。我认为通过每一门课程都是走向胜利的一步。记得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觉得如释重负,浑身轻松,快要飞起来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是以人民日报为依托,培养高级新闻人才的办学单位。我在这里同时学习了两个年级的课程,第一学年全部通过。然后,我确定了论文的选题,研究了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中国党在宣传文化方面的杰出组织者、家乡的文化名人石希敏。我的导师是石希敏晚年在我系的第一个研究生,这给我写论文带来了很大的方便。6月,1998,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提前一年拿到法学(新闻)硕士学位。

在北京读书期间,我坚定了申请北大中文系博士的信念。它充沛的师资和安静的校园环境处处吸引着我。从3月1997开始上北大。接受校外有志青年免费就读是北大的优良传统,我有幸享受这份荣誉。社科院去北大要穿过整个北京城,路上要几个小时,不允许定时旁听。我每节课只听一两次课,以领略教授的讲课风格,了解课程的大致内容。主要是买教材自学。有名师指点,比自己偷偷摸索好多了。就这样,我坚持自学完成中文系中国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我不可能像正式学生一样接受系统的教育。在美丽的燕园里,我一个人感到悲哀: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这所接纳天下英才的庞大大学里占有一席之地?

从1998下半年开始,在石希敏亲友和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开始撰写石希敏传记,并于年底完成初稿,发往各地征求意见。我趁着这个空档,为我的考研做最后的冲刺。1999三月底,我像个科举时代的书生。苦读多年,收拾好书本,去北京赶考。我的竞争对手是我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大学老师,其中有北大的。作为一个跨专业的自考青年,我能和他们竞争吗?我是抱着当模拟考的心态去考的,心理压力并不大。我发挥正常。我公布名单后,在北大中文系中国历史专业排名第一。统招统招?批次录取。从一个专科开始,通过自学从一个县的基层单位进入最高学府攻读最高学位,连北大的博士生导师都相当惊讶。终于实现了十年的梦想。我欣喜若狂,感觉胃里空空的。我的基本功离一个真正博士生的要求还很远。在以后的博士学习阶段,我会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近乎奢侈的学习机会。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亲爱的奶奶和父母,他们是我伟大的家庭纽带,成为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经济后盾。早在我读浙师大的时候,父亲就想尽一切办法打听自考的信息,给我买教材。在我学习松懈的时候,他们反复告诫我,我绝不会停止学习;在生活来源被切断的时候,我能拿到硕士学位,全靠家里人的节俭和全力支持。从经济账来说,父母为我们兄弟的培养投入了很多钱,但最欣慰的应该是看到兄弟三人都成了博士生,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