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大学”是什么?据说孟子和荀子都在这里教过。
在很多人眼里,“大学”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公认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于意大利。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属性——“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而如果要问“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在哪里”?我们还是要把眼光放在“中国山东”,看看淄博的“夏姬龚雪”。
1.齐为什么能办官办大学?
夏姬龚雪,因其位于齐国都城临淄蓟门附近而得名,始建于齐桓公时期,有史为证:“昔日齐桓公立夏姬为官,设博士衔,引得圣贤尊崇,自孟子起众皆游于齐。”(关于中国)
随着齐国的日益强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不惜重金招贤纳士,稷下学宫达到顶峰。
然而,在祁萱国王时期,由于他的无能和得意忘形,他不再听取龚雪师生的建议,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夏姬·龚雪衰落了。直到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这个官办大学也随之灭亡,持续了大约***150年。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夏姬龚雪出生在齐国,而其他国家却没有类似的机构?
1,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最重要?才能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孔子。
孔子在鲁讲学时,并不是体制内的老师,而是纯粹的私塾。
孔子曾说:“我从来没有不知道把自己捆起来。”(《论语》)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就像唐僧西天取经要留下“紫金钵盂”一样,孔子办私塾也不让喝西北风。他收了徒弟的学费,至少让徒弟带点礼物(束)。
私立学校扩招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让只有贵族才能学到的文化知识全面扎根于民间,培养大量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文化人才。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这些人才通过自由流动和周游世界最终被诸侯国所用。这一大批人才为龚雪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最活跃的是什么?想
说到春秋战国,我们总是把这段历史和一个词联系在一起——“百家争鸣”。
虽然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动荡不安,但这样的局面使得各国君主无法强行压制某些思想,这也让各种“子”“派”来回讨论、争论,促进了思想自由。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百花齐放”的氛围。
相反,如果像西汉以后那样被思想禁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家也就没什么好争论的了。学习《孔孟之道》是有好处的。
虽然这不能说是错的,但这必然会在创造性和多样性上大打折扣,也就不可能形成像夏姬·龚雪那样的大学。
2.实际原因
刚才我们说齐国不惜重金,广纳天下英才,经营皇宫。
据史书记载,夏姬龚雪在鼎盛时期有数万人才。虽然这些人不一定都是齐国的官员,但是他们的衣食需要齐国的供给。
当时的学者鄙视生产劳动。孔子自己也曾被嘲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曾说一个想学农耕的学生一文不值。(《论语》:“樊迟邀我学庄稼,子曰‘不如老农’。”")
当代大国,除了齐,没有产生大学的可能。
例如,郭艳和南韩名义上是“战国七雄”,但实际上他们的实力低了一个等级。燕比韩国强一点,但是地处偏远,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魏国在战国初期特别强大,但由于地处四战之地,很早就被战争拖垮,退出了强国行列。
赵国和秦国虽然一直很强,但都属于重兵器轻文学的国家。虽然名人很多,但文化行政没什么可说的。秦在战国末期才开始注意广纳贤才,但仍然只注重实用人才。
楚国人口众多,实力强于齐国。而楚国多年不尊王道,又独立于中原文化体系之外,所以很多文士避之不及。
与上述国家相比,齐国两面临海,隔江(黄河)而居,渔翁得利,以富庶著称。
齐国为了称霸天下,历来有重视人才、广纳贤才的传统,所以“培士之风”盛行,士子的待遇非常优厚,比如“杀一头牛,取一豆肉,吃剩下的。”年底布帛两个系统,剩下的就是衣服了。“(一切都做错了)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夏姬龚雪等机构首先诞生在齐国是必然的。
第二,夏姬·龚雪是如何工作的?
夏姬龚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镇,成为齐国的“社会科学院”和“智囊团”。
但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稷下学宫没有具体的“在职”教师,也没有严格的招生计划,师生来去自由。
更让人觉得不靠谱的是,夏姬龚雪连固定教材都不编,所以老师教学自主权很大,学生甚至有自己选择老师的权利。
那么,如此庞大而松散的组织,如此高的自由度,齐如何保证其正常运转?
1,中国最早的“博士”
在龚雪夏姬当老师需要什么?那时候,当然不需要考“教师资格证”,也不需要名校毕业,但至少你得得到王琦的认可。
稷下学宫历史上,有哪些名师?
齐国著名外交家淳于髡“弟子三千”,丝毫不逊于孔子。和齐威王一起创造了“不飞则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史记·列传》)。
孟子和荀子也曾在夏姬龚雪任教。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名字古今都有,这里就不赘述了。
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学家邹衍提出了“五行学说”和“五德终始”,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所以,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社会声望和弟子数量,真的很难在夏姬龚雪的师资队伍中立足、出人头地。
相应的,齐王给老师的待遇也不低。他们创造了“博士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职称制度。“博士”的意思是“博”,即博学多才的意思。
医生除了享受丰厚的经济和学术福利外,还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直接为齐王的决策提供帮助,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
由于稷下学宫师生来去自由,学生往往有上千人,教派众多,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成为棘手的问题。
因此,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诞生在夏姬龚雪,这被称为弟子的职责(而不是弟子的规则)。
和现行的《学生守则》一样,《弟子帖》对学生如何入学、上课、尊师重道、作息等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比如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白天跟老师学习后,晚上交流一段时间,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叫“早学晚学”,类似于今天的“晚自习”。
3.中国最早的公私合营学校。
西周实行“学在官中”。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办学的权力在政府手里,官员是兼职教师,教书育人。而且他们养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贵族子弟。
春秋战国时期变成了“帝失官职,学于四夷”,周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广纳有识之士为己用,于是给了孔子举办私塾的空间。
夏姬龚雪虽然是齐国办的,但其管理方式与现在的公立学校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它的教师不是齐国的官员,而是培养学者的专职教师,而且是占着官方编制。而且他们来齐国的时候,也是带着自己的学生来的。
刚才提到,淳于髡有“弟子三千”,孟子也有“弟子数百”。
因此,与其说是齐与这些名师共同创办的,不如说是他们共同创办的。
4.中国古代少有的学术自由。
齐国建立稷下学宫,意在吸引和培养学术自由的人才,为国家称霸天下献计献策。
所以师生到稷下学宫后,不仅被赋予了批判时弊、畅所欲言的权利,还享受了相当于学术职称的经济待遇。
齐对各派一视同仁,一般都是有选择地采纳,而不是随意压制,给各派以充分的生存和言论空间。
因为允许学术自由,各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也纷纷试图通过公开辩论来说服人,争取获得齐王赏识的机会,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稷下学宫的功过
夏姬·龚雪从诞生到灭绝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对齐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使齐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繁荣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夫争天下,必先争他人。”夏姬·龚雪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典范。
但由于只是决策辅助机构,稷下学宫的作用与王琦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所以其反作用也非常明显。到了后期,昏庸的齐王们很难分清哪些建议更适合齐国,却又因为各种相互矛盾的建议而不知所措。
而且齐国虽然有一段时间文化强大,但是相对于强调军事的秦、赵,在军事上的落后就越来越明显了。最终,在东方五国相继崩溃后,齐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下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