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是什么概念?如何让自己变得优雅?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你的礼貌吗?

气质的一个基本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人好有气质”“那个女生很漂亮,但是没有气质”。那么,什么是气质?

“气质”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时,更多的是在审美意义上使用。换句话说,审美意义上的气质范畴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范畴。与心理学把气质看作“心理活动的动态刻板印象”有些不同。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气质很好,就是说这个人很迷人,很有魅力。气质是“魅力”,当然是美。魅力最初是在西方美学中与美区分开来的。从古罗马的贺拉斯到康德都说,魅力和美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会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五官和身体的结构比例。比如黄金分割的比例,让人感觉很美很舒服。金星说是斗鸡眼,但是五官和身材的结构比例都不错,表示美或者是美女。但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市民阶层还是学院派,都普遍承认魅力就是美。没人说这个人有魅力,但不漂亮。不要!所以气质可以是我们审美意义上的,民间的审美评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既强调“加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粉画太白,朱画太红”的一般外在形式美,又强调杨贵妃“只要她一回头一笑,就有百种符咒”的传神美,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传达内在的神韵。

那么,好的气质是天生的吗?一个人的气质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大学新生,因为父母住在山里,可能是偏远的乡村。因为环境地广人稀,加上从小没有受到足够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他看起来很单纯,很胆小。另外,穿迷彩服军训,军训被太阳晒得黑黑的,一般远没有气质的魅力。不过,毕竟它们很聪明,适应能力也很强。到了四年级,在城市和校园的熏陶下,他们的魅力开始显现,很多人都有了过人的气质。一方面是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氛围,老师,学长的潜移默化。可见后天环境对个人气质有重要影响,气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比如通过读书、艺术熏陶等方式改善个人的言谈举止,以提升自身的气质。

日常生活中的“气质”往往是指坐姿、走姿等举手投足、谈吐的优雅,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姿势是心态的表现,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气质。关键在于内在的修养。美貌不是一个人打动别人的唯一条件,气质也很重要。有些漂亮的女生往往看起来很平淡,让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就是气质。气质是内在的,往往更重要。有些女生很漂亮,但如果你仔细品味,会发现很多人不够有气质。如果你张嘴说一大堆脏话,那就更恶心了。一个优秀的模特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它包括人的姿态、表情、举止、仪态等等。作为模特,光有好的身材和五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好的气质,才能衬托出美妙的时尚。所以模特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气质,也就是内在的修养和外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夸一个看起来很普通,但是气质很好的女生。她也很开心!

西方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可以作为先天基础的参考。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根据四种体液将人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西方心理学分类的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强调其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当气质这个词的意思是品味和风格的时候,就说明有些人的本性是猥琐的,但这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气质有时意味着品味和风格。说这个人没气质,其实就是说这个人没修养,包括天生猥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气质主要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染色而获得的迷人的举止和风度。北宋时,有一位新儒家叫张载,他说:“为了从学习中获益,我们正在寻求改变我们的性情。”(张子全书语录)指的是原本的品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和提高。当然,这个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应该是广义的。宋明理学分为天地之性和性情之性。天地之性是先天的,性情之性是后天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清代大学者颜渊说:“大家可以认为,尧舜之能事,与其精神,即性情,非性情,非性情也。”

在审美意义上,气质是人的一种感觉,难以表达,但也是线外表现精神。气质应该是一个人在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风格,包括风度、风格、气势、气度等,体现在外在的举止、眉宇、动作步伐、着装等方面。气质是通过风度表现出来的,风度也是气质的一种表现。人的气质就像一件作品的韵味和风格,优雅的气质让人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广义的气质应该包括“品味”,说这个人有品味,有情趣。在表达方式和神态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它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培养相统一的结果。气质是“内涵”的外在表现。包括先天矩阵和后天熏陶。生活的经历影响气质的养成,气质的形成是终身的。沉稳正直是气质的表现,也是多年历练的结果。眼睛里的气场,眉宇间闪耀的东西凸显出来,都是气质的一种表现。

很多人的气场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人是靠自我勤奋培养出来的。灵气让人感觉像光环,遥不可及,但想想还是能想出来的。前几天去了上海植物园,看到了兰园的盆景和对联。突然,我觉得有一个词我很喜欢,那就是“回兰芝心”。蕙兰是一种兰花植物。什么是物质?其实是一种聪慧的气质。什么是“蓝欣”?其实无非是一种气场,一种通透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品质。我觉得一个女人,尤其是中国的女孩子,如果真的能做到“有爱有关怀”,会很喜欢的。其实智力不是天生的。一个比较单纯,从小没有逻辑思维的孩子,看起来并不是很世故,圆滑,博学,但是如果他喜欢文学,他就比较文学,这种东西久而久之就对你起作用了。时间久了,这种东西就会沉淀在你的身心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修养和举止。甚至包括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品德。所以一个人要有所谓的先天气场,人们看到他就会觉得他有吸引别人注意的东西。除了外貌,最重要的是学识,其次是兴趣,最重要的是善良的天性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只要拥有这些东西,再丑的人也会留下难忘的好印象,也会有人愿意靠近自己愿意给他发挥机会的空间。

清代有个学者叫李渔,是著名的戏剧家,也是研究日常生活趣味的人。在声量的《闲情物语》中,他的气质被称为“姿态”:“如今的女性,每一个外貌和容貌都不尽如人意,却能让人孜孜不倦地思考,甚至那些为对方付出生命的人,姿态的一言一行都受人尊敬。”与其选择姿势,不如了解外貌和姿势。状态是天生的,不能强求。强大的国家不能用美丽来装饰,只能增加它的丑陋。同样的皱眉因而可爱,因东施而恶心,而且是天生的,造的不一样。相面、相面、相面、相面的方法都可以用语言来解释,但如果是一个人,你可以用心去体会,但不能用嘴去说。嘴能说的也是事。不是尤物。嘿!能让人知道,但能让人难受。这是什么?难道不是天地间的怪物,而是从古至今无法解释的东西?”说明他所谓的“境界”,也就是气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抓刀的人”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世说新语·容止十四》载:“吴伟会匈奴使,貌穷,离国不远,使崔玄寂代之,帝自立床。之后,间谍问:‘那王维呢?’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儒雅,但在床边抓刀是英雄。’吴伟听说了这件事,就来找这位特使。“不管是真是假,英雄都有英雄气质。曹操有他的英雄气质和王者气质。中国还有句古话,有人“不像穿龙袍的王子”。龙袍只是一个造型,它的内在魅力与它并不协调。

二、气质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看到,气质之美要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有一种病态的审美趣味,就是所谓的骨气美,越瘦越美。我觉得女人的美需要适度丰满,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太胖或太瘦都是病态。我们有些同学已经瘦到不能再瘦了,还觉得自己不够瘦,需要减肥。把漂亮的曲线还原成直线,把坚挺饱满的乳房还原成王耔小笼包,然后用馅料塞住做假货,把标准漂亮的乳房变成了假货。这是错误的品味和误导时尚的结果。思维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它无忧无虑,优雅而高超。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一种年轻女性的情调,延伸到对自然的文化评价。什么是“绿肥”?有水有精神的姑娘,要挤青春活力的水。为什么?瘦就瘦,太瘦就生病。现在时尚的瘦,可能是受t台上的瘦模特影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瘦模特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模特,不应该在生活中推广。而且据说为了减肥,导致了很多精神厌食,并因此饿死。近年来,从英国到西班牙,全世界都禁止使用瘦模特,要求身高体重比例符合健康标准。所以要倡导健康的审美观,人体的美必须建立在健康的身体上。

同时,气质之美要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与善互补,要有一颗诚实善良的心。善良、爱和同情是健康气质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长得不好看,甚至一时看不到气质之美,但善良、包容、热情等优秀品质才是好气质最好的基石。

其次,自信是气质的基础。自卑和敏感都不利于气质的表现。而自信可以让人看起来豁达,宽容,坚强。这其实是一个心态好的问题,自信是基础。其他的,比如乐观,冷漠,随和,对好的气质也有影响。在复杂的世界里浪漫,独立,自信,寄生在强大的情妇身上,没什么。黛玉的气质和很多人忧郁的眼神所传达的气质,作为具体情感的表达,也是一个度的问题。

第三,气质的特点

气质可以与美丽的外表相得益彰,但气质可以发光,不局限于外表。一个半老的徐娘还能有魅力,这是气质的表现。相反,漂亮的人不一定有气质。美丽的外表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耀眼而闪耀,但时间短暂,而优雅的气质就像陈年老酒,越久越醇。

首先,气质主要包括性格和气质。气质与性格密切相关。气质是人格的延伸,人格要让人接受,可爱才有魅力。恰到好处的机智和幽默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优雅、飘逸是一种气质,刚毅、果断、无畏的精神也是一种值得欣赏的气质。总的来说,虽然个性鲜明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缺点,但比没有个性的人更有魅力。气质中体现个性最重要的是讲究“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并不意味着个性就等于气质,而是适度地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别人能够接受和欣赏。这才能叫气质好。有些人的性格就是喜欢表现自己。如果把这种性格和自己的职业结合起来,比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她就是有气质的。但有时候“过犹不及”,如果你在生活中如此忸怩,就会让人望而却步。

其次,气质具有社会性,这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的创造是* * *,气质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风格,是社会在个体母体的基础上雕琢出来的。气质是气的品质,是一种表现形式。现代人应该符合礼仪规范,标准和趋同。换句话说,它应该体现为一种动态的交流,而不是静态的。这种动态表现所体现的所谓气质,必须要有最本质的东西来支撑,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流不了多远。说到动态交流,就不能不提到社交场合。众所周知,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社交场合都有自己仪式化的礼仪规范。我们离不开各种社交场合。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必须遵守这些礼仪规范来满足社交需要,强调的是仪式性和实用性的潜规则。气质成了文明规范,带着镣铐跳舞。很难想象,一个不守礼仪,不讲究场合的人,还能叫气质。相反,那些既能遵守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又能体现个人魅力的人,往往被称为气质非凡。奥斯卡典礼红毯上的明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儒家所提倡的独立人格及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恰恰是气质的社会内涵。只有独立不动,才能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三军可夺帅位,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涵》),孔颜乐,不堕落,不懈怠,善于积累;德性是天生的,是超越世俗的。孔子称赞颜回:“一瓢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忍忧,回去不改享”(《论语·雍也》)。强调精神生活独立于物质生活。在《孟子》中,这一思想得到深化,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谓之君子”(《孟子·滕文公》)。这种独立的人格体现了气质的社会规定性。正是在此基础上,主体从自然的生命本性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体现了主体无穷的创造力,即基于生理内部动机的心理动机,并在社会中执着地寻求实现,这是主体生命不断进入新境界的基础。“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年将至”(《论语》),“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论语》),“死而任重道远”(《泰伯论语》),有了这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社会规律和诉求就建立在主体天生的创造力之上。在适应性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我将永不满足,我将每天寻求新的东西,以不断超越物质和欲望的我,并与自然的方式相联系。

第三,气质体现自然的特点,反对矫揉造作。比如魏晋时期,崇尚自由、自由,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坦率的。王羲之很洒脱,随意,不修边幅,一般人很难接受,但是他的岳父郗鉴喜欢他女婿的气质。《世说新语·梁娅》载着郗鉴的得意门生到王家求婆媳,朱朗矜持,自命不凡,而东床的王羲之却是“俯卧,若不闻”。自然的率真得到了公的回报:“这才刚刚好!”《世说任新雨旦》载王子猷夜游大安路,他一时兴起,欢天喜地而归。阮籍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人,“外开内诚”。在舅舅和嫂子问不出问题的时候,他们和已经回家的嫂子告别了。“军女有才,死而未婚”,所以阮籍“一路哭,悲愤而归。”这些都是在说阮籍不受礼法约束,追求自然通达的道家生活。当然,现在有些时尚不被认可了。

魏晋名士为了传达自然人格的内在特征,常常将自己的人格与自然山水相比较。《世说新语·鉴赏》:“李媛莉,世人之眼,如劲松之骄。”“王公母,太尉,‘岩明壁立千里’。”《世说新语·容止》:“有人在王戎说:‘纪延祖杰出如一群鸡中的野鹤’。”“人们看王右军的时候:‘飘如浮云,敏捷如龙’。”“有人叹王公雄才大略,云似春柳。”通过自然景物的风采,传达人物的内在气质,使对象的自然神韵和情趣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正是在人格与自然生命力的这种联系中,人们认识到自然人格的丰富意蕴。

第四,气质体现了一种理想,具有超凡脱俗的特点。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往往能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大家可能都看过电影里的江姐。面对酷刑,她冷静而坦率。是什么让她如此震撼?这是一个坚定的革命理想。气质给人一种精神享受。气质只能看,与色情和实用无关。具体角色也有群体对角色的期待,这种角色期待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一些崇高美好理想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的。例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红烛残年,无私奉献,诲人不倦,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保家卫国,果敢坚毅,是军人的气质。

第四,气质的差异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的好的气质有很多特质,就像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气质是完全一样的。气质也不一样。

首先是气质具有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一个人不能完全违背自己的性格特点去培养气质,像学东学西,失去自己的本性。气质首先是一种个性和独特性。气质也是个人美丽和魅力的一个方面。林黛玉有一种敏感而忧郁的气质。家庭经历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先天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先天人格差异的基础上,气质还包括性别差异、角色差异、民族差异、时代差异等等。就像男人和女人在潇洒和美貌上有差异一样,男人和女人在气质上也有差异。男人爱女人的美,女人爱男人的潇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主要讲的是异性在美的形式上的差异。男女在气质上也有性别差异,气质的魅力在异性中特别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男性的气质更为坚毅、刚强、浑厚;女人是多么温柔体贴,多么有耐心。男女的气质魅力是相对的,互补的。细腻温柔的女人容易被气质豪放的男人爱;一个冷静、端庄、安静的女人对一个开朗、兴奋的男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还有职业、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等角色的差异。比如白领气质,学生气质。学生精神其实是一种气质。说某人有学生精神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有时候是说学生幼稚、天真、纯真、稚嫩,但也说明他们单纯、不谙世事。天真有时候不能说是气质,气质往往是成熟的标志。模特的气质也是职场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看到模特走在舞台上,很不习惯,觉得夸张,装腔作势。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知道是为了增强表现力。就像器乐表演艺术家经常配合身体摆动甚至摇头一样,也是为了加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从仪式和表演的层面。在另一个地方,模特不能在街上走秀。其他的,比如文人气质,侠义气质,人有一个角色期待问题,是遵循社会规范培养出来的。

种族差异也是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造就的。气质的培养是国民的。对我们黄种人来说。我们有我们的气质,这种气质建立在黄皮肤黑头发的基础上,符合我们种族的自然原则,不同于金发蓝眼。这也是一种引导。把头发染成黄色是可以的,偶尔好奇也不是中国的天性。你知道,我们的黄头发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中西审美趣味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气质相同,还有一个民族差异的问题。所以在不同民族面前,对气质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据说有个女模特说,如果在中国表演更酷,在日本表演会更甜。女模气质的不同定位,有时会根据她面对的观众的审美要求进行调整,以使别人更好地接受她的表演。

气质和年龄差异。就像魏晋喜欢美女的优雅外表,唐朝的人喜欢丰满一样,他们的气质也是如此。“君君、臣子、父子”等传统“礼仪”在封建时代伤害了人们的灵魂,但并非所有的传统都过时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尊师重道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是人性和人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有些人把气质等同于时尚。气质的确带有时代的烙印,但时尚不代表气质。只有那些与自身特点相契合的时尚,才能为自己增添气质。

另外,气质上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比如北方人有多豪爽,南方人有多温柔。

五、气质的培养和提高

气质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应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气质美女,一个气质绅士?比起整容改善外貌,气质的改善是有益无害的。用刀整容有风险,有后遗症。有的人死在手术台上,有的人热泪盈眶,有的人鼻子一疼,生不如死。气质不同,不伤筋骨。培养气质可以给人舒服的感觉,也有助于沟通,提高人的自信心。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培养气质。后天培养一般应该符合先天矩阵,以我本色为基础,因势利导,但还是可变的。教导并将其转化为现实,避免矫揉造作。

气质要内外兼修。在关心品质的基础上,还要有文化积淀和主动追求,包括礼仪和文化氛围。增长见识和自信是培养气质的基础。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也是环境自然形成的。气质的培养,读书看电影的艺术熏陶,仪式的表现都是学来模仿的。社交场合,人际交往,技巧,礼仪。现在气质更多是外在赋予的,场合,环境,职业。环境的影响也是一种修养。

李渔曾认为“态”即气质“学则可学,教则不可教”,“使无态之人与有态之人游戏,早晚陶冶之,或被其改造之;不帮自己直,鹰会变成鸽子,形似气感。如果是,那就好了。要说的话,就是一部《21历史》。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我害怕越说越强烈。我能怎么办?”

当然,气质的培养是长期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后天培养对气质尤其重要。气质可以通过氛围的熏陶,艺术的熏陶,读书来提升。但读书绝对不是唯一。在座的人绝对比那些不爱读书的明星读的书多。总的来说,他们更优雅。不一定要精通各种琴棋书画。学一门学科,就能有奇妙的领悟,培养自己的精神气度,魅力无限。除了氛围,运动对气质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比如瑜伽、舞蹈对身体的作用。气质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体现在你对人的举止态度,你的举手投足,你的一言一行。由内而外的流露过程,是气质最自然的体现。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气质培养,可能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外化为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种熏陶和培养要有自觉健康的意识。很多明星气质都是模仿造型出来的。多元化的精英是榜样,粉丝在学习别人的气质。当然,它们没有原来的好。现在装腔作势,摆架子不是培养气质的正确方法。气质很容易被潮流影响,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潮流并不总是好的。至于颓废风,在气质面前吃摇头丸,嘴里叼根烟,实在是不能接受,尤其是女学生。

中国人应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培养他们的气质。金庸主张中华民族要培养君子,要东方化,要优雅,要读大量的诗词书籍,要崇尚民族精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哈韩,哈日,哈妹,其实没必要。不是说韩国日本美国的东西不好看没有气质,而是我们现在可能更需要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关注时尚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很多西方人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东方气质。我的中国心现在被外人同化了。中国珍惜他在海外的心。西部边疆应体现民族气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同胞站在异国的土地上,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东方人,是中国人,那么中国人的气质修养就真的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气质的形成会受到服饰、礼仪等形式的影响,形式带来特殊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文艺中常说的,形式本身也有审美内涵。形式的局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西方的比基尼等。,长期佩戴会影响气质风格的形成。比如穿高跟鞋,一定要抬头挺胸,让人看起来很自信。穿上正装,肩膀和胳膊都不能动,让人显得庄重稳重。前段时间东方卫视形象总监谢丽君女士来华师大演讲,说“中国男生的品味,往往是妈妈教出来的。”因为妈妈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孩子挑选她认为漂亮的衣服,但是这些衣服不一定代表现在年轻人的口味。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不妨选择一些“气质”的衣服,对自己的气质培养也有好处。但这绝不能视为制胜法宝,因为最根本的气质才是自己最本质的东西。

气质确实和性格密切相关,是可以培养和完善的,但是性格中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好的成分,比如多愁善感,比如有点自我封闭,比如有些人太心计,比如有些人极度缺乏安全感...性格中的这些元素会影响你的气质。人要想变得成熟健康,就要逐渐了解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或者需要弥补的地方,然后去纠正或者改善。虽然不可能完全去除,但至少它们能让一个人变得更丰富更完美,而不是别人一提到你就给你下定义,说你是个什么气质的人,比如林黛玉的气质。这个描述赞不绝口,但肯定有点太清高,太悲哀,太悲哀了。所以,除了保持和培养气质之外,也要从性格的缺点入手,多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虚心改正和提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艰难,但也能让你变得成熟美丽。

气质和头发、皮肤一样,也是要保持的。除了关心自己的外表,我们还需要保持自己的心态,修养和个性。总之,气质的培养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有想让自己的气质为自己增光添彩的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开始,从微笑点头开始,从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段音乐开始。

一切不可能完美,只有最好。这样心里没有压力,成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