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一是以大学为核心,突破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借鉴欧美大学区的运作模式,利用市场力量拓展大学办学的经济空间,增强大学的社区辐射能力,建立社区产业。比如围绕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形成了巨大的卫星经济空间,其中以西大商圈最为著名,餐饮、娱乐、购物中心、酒店等一系列产业都在广西大学周边布局。尤其是广西民族大学的小校门夏磊村,从经济角度看,餐饮业、住宿业、快递业、购物店几乎都依托广西民族大学,完全成了广西民族大学的经济附属。同学们几乎把小门变成了广西民族大学第四食堂,甚至不亚于广西民族大学最大的寺坡食堂。如夏磊村被包围,夏磊村有派出所,道路明亮,安装视频监控,成立夏磊村投资开发公司经营,积极为广西民族大学服务。从经济角度看,没有必要将夏磊村的土地产权变为广西民族大学的产权。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市场运作的力量,夏磊村才能完全变成依附于广西民族大学的社区存在,在经济上完全融入广西民族大学,相当于拓展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空间,有效拓展了其经济空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和大学之间这种紧密发展的形式。扩大高校或大企业的社区辐射力,构建以高校和大企业为核心的辐射圈,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形成高校资源、科研资源、科技产业资源的战略互动,构建超级共同体。高新区高等教育科研资源如此丰富,在数量上并不逊色于广州大学城,但在质量、管理、高校的相互依存性等方面却无法与广州大学城相比。高新区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交流、合作、R&D是大学的应有之义,但高新区的大学缺乏交流和帮助,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大学之间,大学与社区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仍然存在豆腐块,无法形成优势的聚合,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社区和企业的发展。可以建立类似中小学的大学校园体系,建立以重点大学为核心的大学校园管理体系,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模。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入驻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学规模越大,培养层次越高,对社区和企业的辐射能力越强,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优化升级高新区。
第三,推倒城墙,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企业、社区的和谐体。如今,监控技术和脸书识别技术非常普遍。我们完全可以在大学、大企业及其辐射的社区之间建立电子监控系统,打破围墙,形成一个和谐体,加强大学和大企业的社区辐射能力,拓展大学和大企业的经济空间。比如可以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为核心,整合周边职业学校的资源。办学权仍由原职校,但我们可以通过核心大学、周边职校、政府三方协议,实行专科到专科的办学计划,延长培养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新区的知名度,繁荣市场,形成更大更紧密的生态链。还可以建立图书资源共享、公共体育设施、校际科研合作中心等制度,统一高新区高职入学和放假时间,在主要道路悬挂大型横幅,营造大一新生入学的氛围(这方面可以借鉴南京栖霞仙林大学城),通过宣传营造压倒性的科研氛围(房地产商做的比政府多,政府其实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通过采用中马园的双园制,也可以用在高校合作上,比如在广西大学建立广西民族大学的科研教学基地,在卫星村建立高校的科研教学基地,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研发基地,真正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社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
第四,与社区(卫星村)合作建立高校廉价公租房,以此引进更多年轻的高水平博士、硕士(这一点可以借鉴厦门大学、广州大学城),从而提升社区反哺高校的能力,完成高校与社区的双向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的社区命运。
第五,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大学、企业、社区的新型关系,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大学、企业、社区的高度融合发展,盘活科教资源,高效利用空间,提升单位空间的效率,形成高质量的社区发展。
第六,建立高校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创新引入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平台、双一流大学平台高校乃至国际科技管理平台、国际园区管理平台落户高新区,最终形成高度发达、高度融合、高度统一的校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