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大学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

每个人总有各种“情结”。比如上不了大学的人,往往向往大学校园。对于上大学的人来说,除了对母校的感情,对那些比较有名的大学校园总是充满了特别的向往。我也不例外。去哪都不一定要去景点,一定要去大学校园。老校区和新校区都有各自的内涵和魅力。每次走在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大学校园里,看着几乎一样的青春睿智的面孔来来往往,常常会想自己也是那个学校的一员。每个大学校园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不能用优劣来评价。每个大学校园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并建立了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

(1)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绿色的校园。这里说的绿色不仅仅是颜色,首先应该是绿色。在我进入大学之前,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都是绿草如茵,参天古树。在墙的另一边,学生们围坐在宽阔的草坪上,享受着阳光,谈论着理想,讨论着学术。走进校门,两排高大的树木透露出一所高等学府的深厚内涵和悠久历史。但现实并不完全是我想象的那样。有树,但形状和感觉不一样。在我看来,校园的美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树。“一个人坐在树下,和其他几个人谈论他的想法。说话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如此全神贯注,不禁大吃一惊。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就好了。于是他们在那个位置画了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第一所学校诞生了。”(路易斯·康)。在建筑师和规划师眼里,一所大学必须具备什么?除了大师,大树也必不可少。如果周围没有树,没有绿色,再好的建筑也会黯然失色。而且不同风格的建筑可以统一在一个大方的绿色系统中。有了树木和树林,就有了早晨在林荫间锻炼身体,在绿树中早早读书的景观;有了树木和树林,就有了春天初莺在树顶鸣叫,夏天蝉在树荫下鸣唱,中秋金桂向远方播撒芬芳,冬夜月光在地上编织的神奇图案。我去过清华校园很多次。最有收获的是两年前陪同温校长去清华拜访苗日新教授。苗教授是长期从事校园规划建设的老清华。他很骄傲。

在一篇文章中,在清华的校园网上,有许多访问者。苗教授带我们参观了清华校园,逐一讲解了校园内的建筑和园林,并让人专门开放了清华校长办公的I型大厅。清华校园的美丽是众所周知的。她的美不仅在于建筑,还在于园林和树木。树在清华很高贵。没有人能碰他们,他们也永远不会向任何人低头。人来人往,楼起楼落,树不动。这一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不久前

了解沈君山先生

,说的是台湾省新竹。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修建礼堂,一棵老榕树被砍倒。激进的教授把自己锁在树上,发誓要保护它。我还编了一首护树歌:“大学的伟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大师。高手难求,种大树。大树不容易种,保护好了!”后来,这棵树被搬走,重新种植,但终究没能成活,只留下一个树桩,让后人铭记。

绿色校园是生态的。于博士在他的

在一本书里,我用了它

作为序言。序言写道:“我残忍的儿女们,你们为什么要用高坝拦截我流动而连续的身体,肢解我,切断我...我无知的儿女们,你们为什么要残忍地把我切开拉直,然后用钢筋水泥把我自然美好的身体包裹起来,让我像僵尸一样窒息...我庸俗的儿女们,你们以为我长满了草。你觉得我弯弯曲曲,自然质朴,但这不正是我诗画的精髓吗?”于博士的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与市长们交流。但是,从他对“灵魂回来了”的呼吁中,我们不也能理解和学到很多吗?去年我有机会去了日本。日本筑波是以国家实验研究和教育机构为主体的科研城市,被誉为日本的“硅谷”。筑波大学位于这座科学城的中心。筑波大学没有围墙。从筑波鸟瞰,你会发现筑波大学的整个校园都被绿色覆盖,与周围市区的建筑形成了极其明显的界限。筑波大学的校园不是很规则,校园也是以街区为单位穿插分割。但是,从校园和市区植被覆盖的差异,你会很容易区分两者。据说筑波大学的校园以前是一片荒地,到现在才建了30多年。过去,由于投资等原因,我国大学校园建设不得不强调实用功能,较少关注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关系。如今,大学城和新校区的建设方兴未艾,投入巨资进行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在我去过的高校中,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掩映”为主题,着力打造活水公园般的生态园林。天津大学正在努力建设一个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

以“以水建镇,以水建园”的方式,在杭州城西打造占地8700亩的庞大“大学园”。北方还有一所建筑类大学,大胆地将大面积的稻田作为景观放入校园,引起褒贬不一。其实生态就是因地制宜,破坏和改变最少。越是生态,越是独特不可复制。稍微早一点的四川农业的同学可能还记得逸夫楼后面曾经是六间平房教室,四周是很多粗壮的樱花树。以前有一个篮球场和两栋两层宿舍楼,学生宿舍前有一条密密麻麻的葡萄走廊。每到春夏,放学后,总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去摘那永远不会成熟的酸果子。现在想来,那是多么甜蜜而遥远的一件事。这不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刻意追求的吗?

绿色校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很多时候,决定不做什么比决定做什么更有价值,更重要。创建绿色校园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校园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文校园。学校是人们寄托希望的地方,也是人类为了使自己的文明按照自己既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而培养接班人的基地。“今天的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所有的目标都是增加学生的知识,以便获得足够的技能来发展文明。与西方相比,它的心智和天性是欠缺的,所以它是迟钝的。所以在学校这样的地方,除了功能的安排,空间的形式,建筑的形式,环境的意义,对学生的心灵和性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刘亚博

校园是育人的特殊场所。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由建筑、景观、雕塑和文化设施组成的校园景观,积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北京大学的学生庞勋在她的图画书里。

书中写道:“没有未名湖,就没有北大人的精明。”。说到清华,“清华的四大建筑分散在这个区域: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礼堂...它们是古希腊和罗马风格的混合...古希腊的精神活力和理性传统,古罗马的规则和法制的纪律,一直保留在清华的校风和学风中,直到现在”(庞勋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哲学。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启发,营造整体的环境氛围,形成整体的教育氛围。如何通过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观层面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微观层面的文化设施和形象标志,物化和表达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和积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通过校园景观建设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塑造优秀品格创造更好的环境, 以至于数百万学生在走进大学殿堂的时候,会在无形中受到大学精神的感召,被办学理念无声地召唤,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毋庸讳言,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很多师范类院校,作为一所农业院校,在这方面相对欠缺。根源恰恰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文化背景的反映,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文化现象。问题是如何挖掘和物化学校的传统和精神,持之以恒地关注,从细微处用心去做,而不是因为缺失而试图在短时间内填补。其实,校园的“文化”就像学生的“素质”一样。短时间内所能填充的,绝不是真正的“文化”,而只是一些标语、装饰物品或者一些表面的“文化”皮毛。

人文校园也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内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都要人性化,充满人文关怀,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交流提供便利。它不应该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一种华丽的风格或为了视觉上的美感,而是应该被每一个真正的老师和学生方便地使用。但是反面例子数不胜数。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由于绿化中道路的非最优设计,人们仍然会走出草坪,尽管这是一个主要培养大学校长的地方。在过去,由于大学校园建设的投资是以单一项目为基础的,人们更多地关注单体建筑,而较少关注校园的室外空间,这往往被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局的剩余部分。因此,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提出了“大学园”的概念,要用“建筑+园林”取代以前的“建筑加绿化”,还有一些景观规划师提出了“反规划”的理论,强调要先规划非建设用地。但问题是大部分校区从大布局上已经很难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从只关注单体建筑到重视室外空间的配套建设,从追求设计的视觉效果到强调使用功能,从满足功能到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还是要反思,重新学习。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也需要坐下来休息;需要看着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需要安全感,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路,但有时爱涉水、散步、越障、过桥;需要被关注,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的设计不是为了展示什么,而是为了普通人的需求、生活和体验而设计,只有当我们建造了一个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仅仅是经过区域的空间,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3)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一个数字化的校园。所谓数字校园,就是在传统校园空间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校园数字空间,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相关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使其无论在校园内的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使用。大学校园网的建立为数字化校园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呼吁的是,我需要的信息再也不能从文件和书本中找到,我再也不能面对纸和笔,我再也不能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有那么多的麻烦和等待。给力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