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林学院专业介绍
(包括林业和森林资源管理方向)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520)是贵州省示范性本科专业,贵州大学品牌专业。
林学专业是林学院的前身林学系的创始专业。1958开始招生,先后有46名本科生毕业。50年来,林业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中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为贵州林业发展、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多代林学学者的努力,林学专业的发展已日臻不同,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专业建设:近十年来,林学专业十分注重自身建设,适应国家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使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06年,林学专业被评为贵州大学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贵州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2007年2月29日,65438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班级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520)。目前,林业专业共收到各类建设资金33万元。
学科建设:林学专业下属2个学科,1991成为贵州省首批重点学科,1985开始招收硕士生,共63名毕业生。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申报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重点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林学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科研带动教学、进修、考研,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林业专业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副教授10,讲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74.07%,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11,博士生3人,硕士生2人。目前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66.7%。教师中,国家级人才1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评审国家级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贵州省专家3人,贵州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本专业教师发展趋势良好,符合教学科研专业定位,能适应教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团队建设:林学专业立足于国家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贵州建设生态省的大政方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多年努力,已建成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科研成果丰硕、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37项,累计资助617.4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林木遗传改良、“3S”技术及其应用、社区林业。
专业特色和优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林学专业的特色。本专业教师紧密结合贵州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围绕林业与生态建设的特点、热点和难点开展研究。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当地林业和生态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教师的科学素养也在研究中得到提高。本专业立足国家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立省大政方针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本专业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林业生态建设人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
森林资源保护和娱乐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旅游规划、管理及相关教学、科研等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
风景园林专业是贵州大学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应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历史的发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前身是林业部,在贵州农学院设立,1958。90年代末,院校调整,贵州农学院与贵州大学合并,隶属于贵州大学农学院。全国高校扩招后,新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应用型专业1998获批立项,设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本科专业,隶属于林业部。1999招收首届新生,是贵州所有高校中唯一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人才的专业。
2专业发展
本专业教师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雄厚的实力。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景观类型最多,环境最复杂,人地矛盾最尖锐,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生物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科技部“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分类与评价”、“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布局结构研究”、“农林牧合理结构与林种布局研究”等项目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八五”“九五”期间承担了科技部重点项目“贵州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贵州喀斯特山区困难立地人工造林与植被恢复技术”,建立了多个示范区,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南方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机理研究,承担了科技部“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喀斯特生物适应对策与优化物种配置”和科技攻关项目“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科技部支持的“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等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梁林业科学技术奖(行业最高奖)二等奖1项。该学科通过对喀斯特石漠化形成机制、原生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树种适应性特征、途径、方式和生境特征、喀斯特困难立地因子、困难立地评价、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方法,培育了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丰富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理论,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地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3办学宗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致力于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立省战略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与学校服务地方的使命相契合。本专业高度重视特色建设,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专业建设。随着国家建设对高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该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办学的生力军。
4培训目标
这个专业的学生服务范围很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培育、水力学、水文水资源、土壤侵蚀原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了大量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口径宽、基础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为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土地整理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防治、监督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5教师的构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教师11人。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4人,占36.4%,硕士4人,占36.3%,学士3人,占27.3%。学历比例为博士:硕士:学士4: 4: 3,其中目前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2人,占比72.7%。从知识结构来看,团队中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不同,除5名教师具有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专业知识背景外,其余均具有土壤学、林业、生态学、植物保护、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老师都是从中科院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拿到学位的,大多来自不同的单位。从职称结构看,教授4人,占30.8%,副教授3人,占23.1%,讲师5人,占38.5%,助教1人,占7.7%。职称结构比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为4: 3: 5: 1。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的教师没有,45-35岁的教师有7人,占53.8%,35岁以下的教师有6人,占46.2%。他们正值壮年。主要教师具有5年以上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每位教师都有良好的教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6教学成果
这个专业的质量很优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三个班获“优秀班集体”称号;2004年以来,优秀大学毕业生5名,优秀学生30名,优秀学生班干部11名,1名“十佳”科技之星,2名“十佳大学生”,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1人获得两项国家奖学金,1人还获得“郝建”奖学金。2007年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1,二等奖1。毕业生主要在水土保持部门和政府部门工作。水土保持专业已有四届毕业生162人,其中已有13人考上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