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本大多是专科,而不是大学,听起来有点低级?

专科比不上大学,请问?学院真的很低级吗?

其实普通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规模,规模没有大学大,专业也没有大学好。所以现在很多学院都在积极尝试设置专业,努力把学院变成大学。

很少有学校是大学直接出来的,但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和我的学校一样,前身是当地的气象学院。后来改了名字,成了一所像样的大学。

一个学院只有一个专业。比如只有医学专业才叫医学院。大学有多个专业,比如社保,化学。当然,这只是一个资格。是叫大学还是只叫学院,需要教育部审批。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学校升二本,专科最后不是大学。听起来还是不舒服。”

我只想说,一个学校的好坏和它的名字无关。专科不是不如大学吗?不一定是这样的。比如有的学校是学院,但是比很多大学好。只是学校都是财经专业,从来没有升过大学。其实两个学院大部分在某些方面都很优秀。两所大学有的学院很优秀,有的很平庸。所以你可以在二本大学申请那个大学的强势学科。大学学院不能决定一个学校的好坏。

东南大学宝山学院、成贤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苏州大学郑文学院...这几个学院是两个很好的学校,没必要有些大学差。

1宝山学院

东南大学第二成贤学院

南京大学第三金陵学院

苏州大学郑文学院第四名

从理论上讲,专科学校比大学的资格稍差。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要德、智、体、智全面发展,而一个学院只在某一方面略有特长。其他方面第二名的学校叫专科。所以招生分数比大学低,规模也比较小。师资力量只关注一个方面,相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比较薄弱。

没错,二本多叫学院,一本一般叫大学,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名称的现状。任何被称为学院的人都积极争取升级为大学。按照大学的级别,副部级的985大学有30多所,其他几百所大学都是正厅,两所是正厅,只有职业技术学院是副厅。一个大学和两个学院是一个级别的。大学给人的感觉就是低人一等,名声不好,还没有大学高。

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办学的都是综合性大学,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一些有行业特色的学院,比如麻省理工、印度理工,是最好的理工科学校,是理工科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我想说,学校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称号。重要的是能教出好学生,培养出优秀人才,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

不光是我们有这种感觉,就连一些学院的领导也有这种感觉。他们还想从专科升到专科,从专科升到大学。这样不仅学生好,领导水平也上去了。但是我觉得在学术研究上,学院不一定比大学低。至于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叫大学,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叫学院,几位网友已经做了非常详细正确的解释,我就不赘述了。我结合几位网友的回答,谈谈自己的看法:

之前忘了:硕士没有大学博士,大学有博士。

这个观点有点绝对。不是所有的学院都没有博士点,也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博士点。

比如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以学院命名,但在2017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评估结果为A-,高于部分高校,三个学院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比如河北科技大学就是以一所大学来命名的,更名为大学也有近20年了。但根据学校官方资料,至今未授予博士学位授予权。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硕士没有博士,大学有博士。”

相见不如怀念:专科只是比大学低一级,逐渐升级为大学。

专科不一定比大学低一个层次,尤其是在学术上,也不一定能赶上“升格”和“升格”的浪潮。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电影研究也于2017年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认定为“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能说比某些大学低吗?

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水平相当,各有特色。美国的学院只是规模小,但是是精英教育...而且中国大学真的比学院优越。这是事实。中国的学院并不比某些大学小。请不要把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学院的例子。人真的是精英教育才能和大学竞争。中国的学院规模大,招生多,赚钱多。

我认为,中国的学院要想超越大学,必须采取精英教育的方式,学生数量要有限。比如大学学生超过5000人,那么学院的数量就不能超过1500人,甚至不能超过1000人,这样中国的学院才能走出烂校的困境,只招精英,才能赶上清华北大,甚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学院的初期发展会很艰难,资金和人才少,招不到精英学生...但是想想,就像创业一样,过了一段困难时期,前面的路就好走了...招不到精英,就把普通学生培养成精英,用更少的资金,然后专注于人才培养...只要出了名,就招不到精英生,更别说实施精英教育了。我相信总会有一些同学成为。

高校的硕士没有博士学位,但是大学有博士学位。

学院规模中等,大学规模大。

学院校园小,大学校园大。

由于各地差异,无法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