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大学生国家级比赛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可以说是目前最火的比赛之一,甚至有的学校让学生和毕剑一起参赛,有的项目和挑战杯重叠,高科技、工程、新材料、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项目更有吸引力)(综合+偏理科)

Challenge Cup-Big Challenge(学术作品大赛),一些顶尖大学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实验室的结晶,比如一个学术作品转化成了多少专利和论文,有没有创造什么价值?一般来说,理工科专业的学术著作容易做好)(综合+部分理工科)

挑战杯——小挑(创业大赛,类似互联网+,很多公司都愿意和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等项目挂钩)(综合类+偏理工科)

ACM-ICPC(Team Programming Contest)应该是本科阶段就可以参加的含金量很高的编程大赛,但是211以下的高校知名度一般。目前,广西赛区开始积极筹备ACM编程大赛,并于18年5月首次举办了全省大赛,广西赛区隶属于CCPC。今年10年底,桂电成功举办了CCPC分站赛。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也代表着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视程序设计竞赛。然而,许多沿海省份早就把WF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是一所值得所有普通高校学习的大学。由于良好的训练,我去年和今年在WF取得了好成绩。不过我很庆幸,19的比赛中没有忘记这场比赛。在之前很多所谓的国家A级名单中,这个项目是不存在的,这让很多老师感到很恼火。(计算机/软件工程等。)

数学建模(应该是学校最受欢迎的基础学科竞赛之一)其实是想摆脱其中的一个。也许你问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本科生有没有参加过或者听说过数学建模竞赛,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无论官方机构、培训机构甚至独立个人,都应该在数学模型培训上投入最多。这场竞赛影响了无数学生的科研资格、国家级奖项和特别奖的评选,甚至考研复试。以其低廉的投入成本和高额的获奖收益,成为大多数大学生都想参与的赛事。而且所有参赛院校,无论是清北还是专科,都有院校参赛,有的院校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2018年全国赛死了很多队伍,也给以后的比赛蒙上了一层阴影。。。)(综合+应用数学/统计学+经济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

电子设计(本次比赛是19大赛中比较纯粹的电子类比赛。贵电对这方面很重视,每年大概能拿全国一等奖10+。近几年桂电、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并列全国第一,排名全国第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子设计竞赛更多的是一个学校的精心准备,类似于数学建模竞赛。准备充分的院校肯定比赤裸裸的院校好很多。例如,去年,令人惊叹的中国季良大学被授予一等国家奖。作为电子系的一员,很遗憾在本科阶段基本没有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但是大赛的大致流程还是很清楚的。比赛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四天三夜做一个作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受外界干扰。做好报告,进入第二阶段,即彻底关闭电路设计阶段。很多基本功不好的同学会觉得这一块很酷,所以很难拿全国一等奖(电子/自动化)。

化学实验(不敢乱涂,没参加过任何化学相关的竞赛,只好以门外汉的眼光看待这个竞赛。本次比赛简介:中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全国邀请赛是中国高校最高级别的比赛,由教育部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本次大赛旨在推动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放在评价体系表上(化学,化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临床技能的竞赛(不能乱涂乱画)也属于知识盲区。如果有医学系的朋友参加过这个比赛,可以补充一些对比赛的看法。在网上看了一些资料,觉得这应该是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比赛,所以把这个比赛放在这个名单里也是合理的。

机械创新(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这个大赛据说是大学生四大赛之一。是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赛事。在传统工程中,认可度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比赛,这个比赛非常注重模型的创新和实物展示。因为都是同一个话题,所以国内很多团队可能会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有意想不到的想法,那就是团队脱颖而出的机会。我觉得这次比赛很重要的一点是,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恒,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能拿到国一的奖,很可能会珍藏在学校的展厅里。哈哈)(机械、机电、电子/自动化)

结构设计

广告艺术

智能汽车

交通科学与技术

三创赛

节能减排

工程培训

物流设计

外研社杯-演讲(我认为通过外研社杯演讲比赛来代表英语比赛是可行的,但也是值得探讨的。首先,演讲比赛不仅仅是外研社杯。类似的比赛还有很多,比如21世纪杯,含金量也不错。其次,外研社杯有一个新的阅读和写作比赛,我觉得也是考验一个学生的基本功。再次,外研社杯还有一个比赛我觉得最有意思,就是辩论赛,赛制更长,能更好的筛选出英语水平好的综合型选手。然而,演讲比赛并没有给出多少指标。一所大学最多派1-2名选手参赛,基本上就是层层选拔,层层PK,也算是各校的佼佼者了。最后,无论是省赛还是全国赛,都是对一个选手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这次比赛,我止步于省决赛PK,没有拿到特等奖,但我很满足。与其他专业演讲者相比,我在决赛中仍然与他们有一些差距。外研社杯演讲是即兴演讲。基本上拿到题目后演讲都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对一个学生的背景积累和英语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如果不是画了一个和自己有很大关系的题目,我想我可能无法在比赛中和很多选手一较高下。而且讲话的样子也很重要。因为有做报告的经验,所以在台上不紧张,发言也比较流畅。接下来是回答评委的问题,这需要过硬的听力。如果你能顺利回答所有问题,会给评委留下好印象。可能这个比赛就是这样吧,挺有意思的)

职业学校技能

近几年,上述19竞赛可能会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视的竞赛,即在竞赛评奖的活动中会逐渐向其靠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所大学的竞赛等级分类都是一样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教育部关于评奖的相关规定,然后结合这份19竞赛名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总的来说,这些竞赛主要面向工科学科,所以在工科大学学习的学生参加很多学科竞赛的氛围会更浓。

最后说一下我对大学生竞赛特点的总结。我把大学生学术竞赛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术竞赛。

这类比赛多为应试类比赛,一般都是单项比赛。当然也有类似编程比赛的团队比赛。这个比赛非常看重一个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一般不容易参加这种比赛,而且更麻烦的是这种比赛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比赛往往在很多高校的文件中并不是特别被重视,所以可能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因为这种比赛讲究基本功,甚至吃老钱,所以决赛拿一等奖的选手大多来自好大学。如果你的基础不是特别扎实,除非特别感兴趣,否则不建议在上面钻太多的死角,很有可能对这门学科效率低下甚至失去兴趣。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种竞赛基本上可以选择一门学习,除非基础非常扎实。而且不建议跨专业参加,强行让这种东西超越水平也不好。比如工科生死参加一些数学竞赛会很难受,除了想感受一下氛围。这类比赛的获奖名单极有可能是学校实力排名榜。竞争的结果一般都是绝对实力。当然,评判论文等问题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还是比较公平的。

代表比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看看这个就知道了。。。数学巨人不理我)、ACM-ICPC、CCPC、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竞赛、CICC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竞赛等

第二类:学科应用竞赛。

这种比赛也是短期(一般3-4天)的作品比赛。作品的形式可能是一篇学术报告(如数学建模),也可能是一个能实现某些功能的作品(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甚至只是一张海报或一张PPT。这类成果多为中小型、粗糙,不能真正应用甚至转化为产品,但更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比赛一般是团队赛,也是大学生的主流比赛。绝大多数参加过比赛的本科生一般都是参加这种类型的比赛,也就是通过几天几夜的时间,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提交评审。这种竞赛对学生基础有一定要求,但没有理论竞赛要求高。因为是团队合作,公开竞争,所以这个比赛也考察了学生的软实力水平。比如文献检索、团队沟通、学术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和大学生乃至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如果这种类型的比赛取得了好成绩,就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同时也可以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有加分甚至保研的竞赛都与这类竞赛有关,而数学建模竞赛因为题目的火爆几乎成为本科生必须参加的一类竞赛。准备这种比赛通常是周期性的准备。总的来说是大一准备,大二第一次比赛,大三成绩比较好。因为知识的杂乱,知识的深度可能不如第一类竞赛的要求。把课上的东西掌握好,融会贯通,适当学习一些新的东西,问题不大。最重要的是组建一个可靠的团队。好的团队基本上是成功的一半。这种比赛的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这类比赛的作品通常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所以这类比赛的传统强校一般会继续强势。而且因为对基本功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只要学校愿意关注和参与这个比赛,提升会非常快。比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设计大赛中可以算是一所TOP10甚至TOP5的大学,这就是传承和重视的力量。这类比赛主要是工科比赛,所以获奖名单有高校的特点。电子设计竞赛一般是电气类院校最好的,结构设计竞赛一般是土木类最好的,光电类竞赛也是光学类最好的。总之,这种比赛是最适合本科基础一般,但又想学好专业的同学参加的比赛。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

代表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一些企业级的比赛,比如阿里巴巴天池大数据平台、Kaggle平台也很优秀。

第三类(2.5 +3):创新、创业、实践(可能不算是狭义的学术竞赛,但因为影响力大,姑且放在这里)

如果说从微观到宏观,那么理论、应用、实践就是不断地融合一个知识点,最终走向社会,造福人类。这种比赛通常的特点是准备期非常长,从几个月到一年甚至两年不等。比如大挑和小挑,基本上是隔年比赛,但是想要取得好成绩,基本上需要尽早准备,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做出一些实际的作品,和第二类比赛完全不同。这种比赛应该说是最锻炼一个人综合实力的。大挑的最终作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研究小组在过去两年中所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的展示,比如论文、专利、产品应用于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备忘录等。从0到1再到无穷大,每一步的辛苦只有你自己知道。节能减排等应用的竞赛基本上要出硬成绩才能在所有的应用中脱颖而出,而且作品的准备和电子设计竞赛不一样,有好的命题可以马上做,但是要思考社会上的痛点,深入解决。创业大赛分不同的赛道,有的是创意,可以是想象力但也需要脚踏实地有一部分是初创企业,更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潜力。经营一段时间的企业更注重生存能力和技术改造。这种比赛最大的缺点就是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对学习本身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正在深造的同学来说,还是更喜欢参加第二种竞赛。所以,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读研的同学,不妨考虑第三种竞赛,这种竞赛更注重自己的转化能力。学了这么多,他们真的应该拿出来用。总之,这种竞争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种,我称之为2.5类,类似于节能减排的应用大赛,就是申报一个很棒的作品进行评选。大挑+小挑+互联网加比例是一个体系,并不是某个作品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能你的作品,你的知名度,你的答辩风格,甚至你演讲的PPT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局。不管怎样,享受比赛吧。这种比赛虽然有“黑幕”和“作秀”的弊端,但总的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大学和社会交集的界面。

代表赛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挑战)、“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战,创青春)、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大赛等。一些地方政府或者一些投资公司主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也是值得大家参与的,但是难度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