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的文化特色
高校的文化底蕴——积累和传承需要时间。
大学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它与一所大学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并主要通过文化灌输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传承和发扬,最终被社会认可并成为其独有的品格和特色。英国牛津、剑桥的文科,德国柏林、海德堡的治学精神,美国哈佛、耶鲁的开放习惯,巴黎师范学院的精神,不仅能陶冶我们学校的师生,也能感染整个社区乃至社会。文化遗产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和几代人的努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许多西方大学城(尤其是自然发展的大学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大学文化特色。
而目前国内的大学城基本属于规划建设型,大学城内的很多大学都属于某个城市大学的分校。建成至今还不到十年,别说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传统也不容易。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建筑,而为大师。”。这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类似:“一所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取决于人数,也不是取决于他们所使用的建筑。”由于两地办学或在郊区办学带来的困难,大学城的老师大多住在远离校舍的市区。再加上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建筑建起来了,但要把“大师”及其精神发扬光大,远非一朝一夕之事。
大学之间的文化享受和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个系统,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文化整合是各种文化要素或类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最终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的过程。大学城内的高校通过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实现文化的共享与融合,是大学城文化的应有之义。高校因其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整合性。然而,事实上,相互的文化享受和融合程度并不高。此外,教育资源的享有涉及各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文化冲突。大学之间文化冲突的直接结果是教育资源的闲置,教育资源既包括活动场所、设施等硬件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校园文化传统等软件资源。高校间文化的享受与融合还有一个问题是,图书馆、机房、食堂等一些硬件资源的享受相对容易实现,而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享受相对滞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和融合相关的教育理念、价值观、习俗等。当然,大学城内各大学之间的文化享受和融合,永远是建立在各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基础上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100%的融合。在大学城建设初期,教育资源闲置和文化冲突的现象也可能是中国大学城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内企业间文化创新转化渠道阻断了大学城的文化创新转化功能,具体体现在一些专门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即科技园区。目前,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约有1000个科技园区。由于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科技创新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科技园的文化创造和技术转化模式各不相同,但这些模式各异的成熟科技园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依托智力资源,例如硅谷拥有大量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拥有30多万高科技人才,有48个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1150,第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中介作为文化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四大主体高效运行。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科技园区不下50个,但在文化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由于文化底蕴不足,相互之间的文化享受很少,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缺乏后劲;二是企业作为科技转化的最后一环,由于发展环境不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政府和中介机构作为科技转化的中间环节,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指导不到位。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各类科技园区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文化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中国大学城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现。
高校群体间——文化交流与文化适应的斗争。
总的来说,文化交流的结果是:第一,两种文化体系吸收了对方的一些文化因素,但仍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二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从而融入对方的文化体系;第三,吸收彼此的文化因素,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四是互相排斥(或一方对另一方),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西方大部分自然发展的大学城,大学与社区文化交流的结果基本属于上述第三类,即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经过长期的磨合和适应,相互吸收一些文化因素,最终融合成一个既不同于大学文化又不同于原有社区文化的大学城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文化传播和文化适应的范围和程度基本上与两种文化系统的相似性和接触时间成正比。在长期的磨合过程中,自然会遇到排斥,甚至文化冲突。比如剑桥大学,由于宗教习俗的不同,加上年轻大学生的调皮捣蛋,据说在其刚刚兴起的12世纪,就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多次发生学生与居民的群殴事件。目前,中国的大学城大多位于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大学周边的社区要么是原有的城镇,要么是新建的生活区和商业区。社区居民与大学师生在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相互接触的时间短直接影响着他们之间文化交流和涵化的范围和程度。更有甚者,考虑到大学城周边社区建设不完善,人员杂乱,部分大学城的大学管理员限制学生随意出入教学区或宿舍区,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与社区的文化交流渠道。由此可见,中国大学城大学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涵化的现状是比较尴尬的,基本上还处于只吸收彼此部分文化因素,但仍保持各自独立性的阶段,甚至还存在相互排斥的文化冲突,离最终形成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相融合的开放式大学城文化体系还有很大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