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教务系统数字校园入口地址
安康学院是安康唯一的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其前身是安康学院,创建于1958。1963因国家经济困难关闭,8月恢复1978。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学院,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制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巴之间,汉江之滨,毗邻鄂、渝、川三省,处于关中、成渝、江汉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格局在这里交融,成为生活学习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三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本土化、应用性、开放性办学道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转型发展加快,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声誉明显提升,保持了良好的办学发展势头。2014-12成为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学校分江南和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总面积279485.01平方米。纸质图书1120825册,电子图书888527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双千兆,用于电信和通信、教学和学习。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252人,学科涵盖法、教、文、理、工、农、管、艺、经、医等十大类。二级学院13,本科专业41,形成了茶叶、魔芋、生猪种植。以教师培训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方向。学校拥有国家农林优秀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级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资源16个。拥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验学院,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学院。
现有教职工771人,专任教师520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188人,博士、硕士教师393人,双师型、工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导师、硕士。5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企业总工程师、总农艺师,60多名教师获得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大群体”、陕西省青年科技之星、陕西省高校首批“杰出青年人才”、陕西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别支持计划”。
学校拥有陕西蚕业重点实验室、山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山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山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0个、市级科研平台12个、校级研究中心9个,组建了6个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科研项目1313项,研究经费4242万元;出版图书和教材343种;发表学术论文5724篇;获得国家专利112;获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40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和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学校秉承“好好学习,好好表现,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格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立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7个。近三年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163个。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等专业竞赛、创新技能竞赛、文体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0项、省部级奖399项;学生发表论文82篇,著作78部,专利2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学校招生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三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省市政府签订了协议,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A&F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共建教研实习基地,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与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新西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省等20多所大学合作。,多名师生通过我们的合作渠道出国深造,每年还聘请多名优秀的海外教师来我校讲学和开展科研合作。目前有35名来自13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校就读。
* * * * *,新气象新作为,学校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水平”这一主要任务,秉持“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安康学院“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