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文学系
林语堂,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也是国人期盼的。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正与诺贝尔文学奖有一臂之遥,却与之失之交臂的中国作家,是老舍和林语堂。老舍的遗憾是,他自杀了,留给我们的除了摇头叹息,没有什么可以思考和借鉴的。另一个林语堂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林语堂个人情况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乐和,后改为玉堂,后改为玉堂。1912他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65438+2009年秋去了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65438至0923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院长、英语系系主任。1924后,是《语丝》的主要作者之一。65438-0926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1927外交部秘书。1932论语主编。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休闲为主”的散文。1935后在美国用英文写文化作品和小说,如《吾国吾民》《北京的云》《颤抖的风》。1944曾经回国在重庆讲学。1945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在美国联合创办天风杂志。1966落户台湾省。1967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当选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死于香港。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作家不同的是,林语堂的很多作品,如《北京的云》、《随风颤抖》等文化作品和小说,都是用英文写成的,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文中国作家。事实上,他的许多作品都入选了美国的每月读书会,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只能和英文小说争夺诺贝尔奖。就是这种能力,为他打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当选为副会长,接替川端康成。会上,他们都以国际笔会的名义推荐林语堂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北京的云》。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教授介绍,这是五十年前中国作家唯一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如果马悦然教授透露的信息是正确的,那么林语堂是唯一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作家。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缘分,应该是中国人的自慰补上的。毕竟,鲁(鲁迅)、郭(郭沫若)、毛(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冰心、钱钟书等中国文学大家。
客观地说,就文学水准而言,我们当然不能说林语堂比其他文学前辈如鲁、巴老曹优越多少。但是为什么提名林语堂而不是他们呢?根据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中外文学,尤其是话语文学和英文文学的差异。有些人甚至把原因归结于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无知。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差异的问题,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深度和世界对中国的认可程度的问题。林语堂被提名的背后原因,而不是其他作家的原因,应该是林语堂处理中外文化的水平比别人高,能让世界文学的代表性奖项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认可他,进而间接认可中国的汉语言文学。这背后的另一个原因应该是他的留学生涯不同于其他作家。
建国后的六大文学巨匠——鲁(鲁迅)、郭(郭沫若)、毛(茅盾)、巴(巴金)、老舍(曹禺)中,曹禺和茅盾都没有留学经历,而鲁迅和郭沫若则留学日本。这些都不是现代世界的前沿,更不可能接触到世界的主流语言——英语。掌握的程度是一定的。巴金和老舍虽然留学欧洲,但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方面也有所建树。然而,解放后的政治局势削弱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而林语堂在留学期间先学语言后学文学,为他以语言为工具融入世界,让世界认同自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加上其他偶然的幸运因素,他成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当然,这种运气没有好下场,林语堂最后失败了。而且由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很大,林语堂在华语界的名声也不是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