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始探索创造力的神经系统基础,并取得了惊人的发现。他们的研究发表在5月28日的科学报告上。研究表明,控制与运动有关的小脑也与创造力有关。如果是这样,这个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思维过程中神经结构的认识。(《科学美国人》和《科学报告》都属于自然出版集团。)
有科学家认为,大脑皮层是“我们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脑皮层的左右半球使创造性思维者不同于逻辑思维者,即“右脑思维”和“左脑思维”。罗伯特·巴顿说,这导致了一种观点,即神经过程可以分为“高级”认知功能和“低级”基本感觉运动功能。罗伯特是英国杜伦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最新的研究不同意罗伯特的观点。
三年半前,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又称D.School)的副教授格蕾丝·霍桑(Grace Hawthorne)遇到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行为主义者艾伦·赖斯(Allan Reiss)。霍桑想找到一种方法,客观地衡量她的设计课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赖斯从一个名为“猜图”的游戏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和非磁性板被放置在参与者旁边。参与者需要根据给定的动词画一系列图片(如投票、疲惫、问候),每个单词30秒。(参与者需要画一条曲线,在画的过程中了解大脑的基线位置。然后参与者评价通过绘画表达这些单词的难度。这些图片通过平板电脑发送给设计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需要对图片的创意进行评分,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需要对大脑动态图片进行分析。
结果非常令人惊讶:传统上被认为与思维有关的前额叶皮层,在参与者的分数中是最难画出的图形时最活跃;在创造力的高峰期,小脑是最活跃的。本质上,参与者越少考虑画什么,他们就越有创造力。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这篇论文的作者马尼什·萨格(Manish Saggar)总结道:“你想得越多,你就越困惑。”
如果小脑在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传统上,小脑只参与运动控制。这个概念起源于猴子实验。小脑在解剖学上与主体分离,位于大脑底部,与其他组织接触很少。然而,在最近对人脑的解剖研究中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小脑与大量其他脑组织建立了联系。伦敦大学神经学家纳伦达尔·拉姆奈尼(Narendar Ramnaini)曾做过相关研究。他提出,正是这种联系使得小脑不仅参与动力工作,也参与认知工作,还可能解释人类认知能力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这方面,对人类小脑活动的元分析很可能显示了小脑在认知工作中的作用,并开辟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巴顿说。
然而,这项研究中显著的小脑活动是出乎意料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也测量了大脑其他区域的活动。没有参与实验的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丽莎·阿齐兹-阿西斯(Lisa Azziz-assis)表示,这些发现是“大脑不同区域相互联系的代表”,证明了开发具有更高认知(包括创造力)的新神经模型的必要性。
拉姆纳尼说,在这个实验中,“一旦学会了东西,小脑就会下意识地产生回路”,这证明了“熟能生巧”的大脑功能机制。我们知道,比如当我们学习新的动作时,大脑的运动皮层变得活跃,然后小脑默认一起协调动作,这样大脑的运动皮层就可以继续学习。事实上,当参与者面临认知挑战时,小脑活动减少;一旦这些任务需要一些有意识的思考,小脑的活动就会增加。这一现象支持了小脑在认知中的功能类似于运动控制的假设。如果是这样,根据赖斯的说法,“小脑很可能是大脑的协调中心,让其他大脑区域更有效地工作。”
然而,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科学领域如何定义创造力一直难以达成共识。因此,研究者必须想出一个可行的定义,才能客观地衡量创造力。第二,因为小脑与运动有关,而“绘画的创造力可能与绘画所需的复杂身体运动有关”,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德雷克塞尔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约翰·考尼奥斯(John Kounios)说。这个实验的控制,也就是画一条曲线,可能要比根据给定的文字来画简单很多,所以后续的实验要尽量调整创造性工作的难度和控制条件,保证更接近同一水平。最后,这个实验只测量视觉创造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参与创造力的大脑区域,后续研究需要观察关于其他形式创造力的大脑活动图,如语言和写作以及演奏音乐。
但是,如果斯坦福大学的这个实验可以重复和改进,它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创造力和其他高级认知形式。
翻译出版社:
“少即是多”是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他在处理技术上提倡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设计作品中的细节不能简化。虽然简洁,但他的作品高贵典雅,结构本身已经升华为建筑艺术,所以这种“少即是多”是针对建筑艺术的处理。
众所周知的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理念。他的书《怀特》也谈到了简化设计的概念。但不同的是,原研哉的《白》主要讨论的是日本设计中的“白”和“虚无”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和“少即是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的另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中,他也提到了类似的设计哲学,更接近于“少即是多”。除了原研哉,还有许多相关的设计理念与斯密的想法非常相似。比如现代艺术中著名的“风格派”(de stijl),也是以简化和简化为基础的。
翻译:焦茜茜审校: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