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的教室是什么样的?
红军大学以窑洞为教室。
红军大学的办学环境:
“这种以窑洞为教室,以石砖为桌椅,以石灰土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估计全世界也只有这一所了。”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志丹县采访时,他对红军大学的艰苦办学条件印象深刻,并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下了这些。
历史发展:
“1936、1年6月,红军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宏达”随党中央迁至志丹。”志丹县文管所所长李建祥说:“当时学校利用悬崖上的烂窑洞作为校舍。
党支部动员学生们自己动手,清除了窑洞内外的杂草和垃圾,选定了最大的窑洞作为教室,贴上了黑板,搭建了讲台,搭建了石凳,整理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教室。用其他洞穴做宿舍,用木板和草做睡床。"
红军大学的由来:
1.办学有很多困难:
谈起当时办学的困难,志丹县党史办原主任刘志学深有感触:“当时红军大学的重要教材就是讲正气,要靠自己动手。由于纸张短缺,刻字的含义有白纸、黄纸、红纸、绿纸,印得很清楚,看起来毫不费力。
甚至,稍微有点感觉的纸都是翻着敌机投下的传单印出来的。此外,学生们吃米饭、土豆和有麸皮的卷心菜,有时不加盐。"
2、学生的求知欲:
“面对艰苦的条件,同学们也是如饥似渴,刻苦钻研。中央领导和学校领导了解后,反复要求学生劳逸结合,不要毁了身体。规定星期天必须庆祝。不要呆在山洞里。去外面娱乐。
但是,很少有学生仍然安静地带着书,在山野晒太阳看书,偶尔大声唱歌,憧憬革命的未来。”刘志学继续说话。
李建祥补充说:“根据我们后来的走访和一些学生的回顾,当时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反映出学生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