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学院教学与研究机构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最具特色的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教授和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着重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打下基础。本教研室由原四川医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发展而来。1978被批准为硕士学位,1986被授予博士学位,为我国解剖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房间面向研究生、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本科生,以及不同层次的海外留学生;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解剖学-ⅰ、解剖学-ⅱ、系统解剖学-ⅰ、系统解剖学-ⅲ、人体形态学模块-ⅰ、人体形态学模块-ⅱ、断层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十余个层次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自己解剖标本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室这种基于现场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人体解剖学课程被评为2005年四川省精品课程。
我们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断层解剖学的应用研究。其中“腹膜后间隙”、“盆腔筋膜间隙”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人体模型”应用研究获国家发明奖。随着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学领域。除临床应用解剖学外,我们实验室正在深入开展肿瘤耐药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四川省科委基金、招行基金的资金支持。2000年,我们实验室成立了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次年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组织学、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系
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系是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学院的主要系之一。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工人1人。特聘教授中有1。
本实验室每年承担研究生、留学生、四至八年制本科生、进修生等不同层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年总学时约1500学时。课程包括组织胚胎学、组织胚胎学实验、医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实用组织学、医学教学方法、人类胚胎奥秘、健康与美容、揭示人类生物钟。本实验室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强调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先后承担了多项四川省、招银基金、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院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组织胚胎学获四川省教委重点课程1994,2004年四川省精品课程,2013年四川省省级资源和四川大学英语教学品牌课程和开放课程。我室被卫生部1995授予“三育原理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连续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
我们室非常重视研究生培养,是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每年承担硕士、博士生培养任务。培养了70多名硕士生和20多名博士生。
我们实验室的科研重点是神经生物学,尤其是脊髓损伤与修复、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免疫学等领域。目前,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神经损伤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唾液酸及其介导的免疫效应在人类生殖生理和病理中的成因和机制的探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4项、教育部国际合作基金2项、85重点研究项目1、CMB基金5项、省基金8项、校基金9项、合作项目多项,* * *获奖200多万元,美元1.75万。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编辑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14部。1986获四川省卫生厅四等奖,1996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实验室设有神经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任为四川大学特聘教授王·博士。它有三个实验平台: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此外,还有实验准备室、动物手术室、动物饲养室等诸多配套系统。具备开展细胞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设备。
我们实验室的原名是组织胚胎学系。考虑到我们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是神经生物学,从1990开始,我们一直为七年制本科学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所以2001经我院批准,更名为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我们实验室是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学院的院系之一,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直是西南地区解剖领域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已故鲁振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之一,为原华西医科大学培养了第一批神经组织学领域的医生。随后,博士生导师吴、欧克群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祝彼得教授继续带领教研室,为我国相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高级研究人员。鲁振山、吴、欧克群、曹高原、、鲍自然、、张伟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现任主任是周雪教授。2004年,实验室聘请王教授,初步形成了以、王、齐建国、王磊、、杨桂芝、马芳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多名青年教师,30多名博士、硕士生和多名国内外兼职教授的新一代教研团队。目前大家都在满怀信心的努力奋斗,把我们的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基地。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
生物化学课程创建于华西协和医学院创建时期。1910年,由英国、美国、加拿大5个教会在四川成都花溪巴山成立华西协和医学院,先后成立文、理、医、牙、教、教学院及相应院系。华西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第一任院长是加拿大的Cornier博士。后来在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开拓者、著名生物化学家蓝天河教授的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蓝天河教授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曾是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化学教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47回国后,在华西联合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生化研究所,这是当时中央政府批准的,并在报纸上公布的。研究所设备先进,人才雄厚,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为我国早期的生化事业培养了人才。解放后,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全国高等教育和生物化学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调整。在华西协和大学、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大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成立了四川医学院。原生物化学研究所也被撤销,留下部分工作人员组建四川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其他学术骨干调往国内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帮助这些单位的组建或建设。后来这些学术骨干成为了这些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建设骨干,也成为了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本课程不仅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有影响的生物化学学术机构,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之一。兰教授是第一任博士生导师。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很多。20世纪50、60年代,在蓝天河、张玉栋、许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20世纪70、90年代,在刘秉文、傅、孙、、、、傅明德、蔡等教授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生理学教研室
本室共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实验人员2名;四川省有一位名师,四川大学有一位名师。承担医学、卫生、生物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生理学理论和机能实验四级教学,以及研究生的神经生理学和生殖生理学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呼吸生理学和生殖生理学;同时承担生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自1985以来,已有114名研究生,其中博士19名。申请自然科学基金27项,博士点2项,省部级科研基金9项,CMB基金2项。发表论文378篇,其中SCI 44篇,EI 4篇,专利1。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级部门科技进步二等奖;市政三等奖1;连续六年获得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学院教学质量一等奖。
1981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8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被评为原华西医科大学重点建设课程。
1998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
2003年被评为四川大学精品课程。
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课程。
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药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学院药理学与药理学教研室(原华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一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抗生素等化疗药物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五年来,我们实验室承担了三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是973项目,研究了60多种已鉴定投产的药物和制剂,为我国化疗药物的开发和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市成果奖4项。并在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理学和中草药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5年担任20余本教材、参考书的主编、主编,多次获得药理学教材评审奖项。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科研教学论文近70篇,其中SCI论文35篇。
多年来,药理学教研室老、中、青三代教师和技术人员为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验室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实验人员1人。承担八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妇幼保健、医学检验、基础医学、医疗卫生、医疗保险、医疗技术、护理、医药企业管理等专业各层次学生的药理理论课和部分机能学实验课的教学。,还承担留学生药理学英语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药理学进展、实验药理学教学任务。研究兴趣包括抗肿瘤药物的分子药理学、抗生素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时间药理学和神经药理学。同时承担药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我们热烈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来我室申请硕士学位。同时,欢迎国内外有志于药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加入我们的房间,开创药理学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
寄生虫学教研室
寄生虫学教研室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1名。
1986 7月获批寄生虫学博士点。
1991获批基础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寄生虫学博士后流动站。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王正毅教授担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王正毅教授在钩虫吸血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1978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著名的学术带头人(胡小素教授)和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针对国际寄生虫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本实验室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部分寄生虫的分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获得了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对杜氏利什曼原虫、间日疟原虫、旋毛虫、并殖吸虫和犬弓形虫进行了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科研成果如下:①在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筛选出的优质单克隆抗体已成功应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原,为黑热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技术,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②在抗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我们筛选出了对配子体感染性及其在蚊虫体内的发育有抑制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对制备配子体疫苗和阻断间日疟原虫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③通过对我国不同株利什曼原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平原疫区、丘陵疫区和沙漠疫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从DNA水平上发现了导致不同类型黑热病的L.d .差异。④ PCR用于黑热病宿主的鉴定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对内脏利什曼病核酸疫苗的构建和保护进行了研究。⑤利用套式PCR系统诊断和鉴定人类疟原虫感染。该系统特异、灵敏、稳定、简单,对疟疾诊断、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室有陈建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四川省学科带头人候选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科技专家;刘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王雅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两位讲师都是博士学历的优秀教师,形成了科研梯队。寄生虫学博士点是我国最早获批的博士点之一,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目前我院病原生物学全国排名第五。我们在教研室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开展新课题研究。王雅静副教授研究组正在研究阴道毛滴虫的分子生物学,对阴道毛滴虫的铁氧还蛋白基因、氢化酶体腺苷酸激酶基因和粘附蛋白33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刘教授的疟原虫研究组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承担了日本丰田基金关于东南亚人疟原虫变异体的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我国西南部分疟疾流行区的疟原虫种类调查和鉴定工作已经完成。未来将完成西南地区疟原虫种类调查,并制作疟原虫诊断图。疟疾的诊断由计算机完成,提高了诊断效率。陈建平教授的研究小组对军团菌疫苗的构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目前正在构建嗜肺军团菌mip基因和霍乱弧菌CT-B基因的嵌合基因工程双价核酸疫苗,并正在研究其免疫保护作用。同时,嗜肺军团菌omps-flA融合基因核酸疫苗和lvga-HspA融合基因核酸疫苗也在构建中。目前正在对这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该疫苗的构建有望为SARS病原体之一的军团菌提供有效的防御措施。鉴于我国黑热病三个流行区(平原型、荒漠型和丘陵型)的划分,我们对各黑热病流行区的L.D .分离株进行了核糖体基因间隔区分析和序列测定,为在基因水平上划分三个流行区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
我们教研室共有4名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实验员1名。承担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学院司法精神病学、法律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司法精神病学博士生、研究生的培训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我们热烈欢迎世界各地优秀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申请我们教研室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欢迎国内外有志于司法精神病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加入我们的房间,开创司法精神病学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
法医毒理学与药物分析教研室
法医毒理学分析教研室成立于1984,与原药学院毒理学分析教研室合并于1988。我们教研室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实验人员1人,办公室人员1人,研究生30余人。设有案件受理室、样本室、毒理学实验室、高精度仪器分析室、数据处理报告室、教师研究室、教学实验室等。,并具备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条件。常年承担各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的培养,对外接受药物(毒物)鉴定,对外承担药物(毒物)鉴定,同时具备国家科研条件。欢迎有志于法医毒物分析教学和科研的国内外学者加入我们的研究室,开创教学和科研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