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申请世界遗产的先锋。

侯仁之先生也是中国申请世界遗产的第一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世界公认的重要成就,侯仁之先生为中国申请世界遗产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65438年至0984年,侯先生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从美国同行那里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侯先生曾详细地写过这段经历:在美国的建筑领域,很多教授都非常关心中国古建筑和文物的维修和保护,认为如果能把这类文物保护好,将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加州大学地理系西尔格德more斯滕伯格教授更直白地说:“中国万里长城,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他们都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尽快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侯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理念和实践所感动。回国后,他立即起草了《关于建议我国政府尽快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的提案》,并得到了杨、郑、罗三位委员的同意和联署。1985年4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并通过。

1985 12月12、中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从1987开始申报世界遗产。截至2013年6月,我国已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二,越来越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保护。20年来,随着“世界遗产”这一国际概念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文化和生态的价值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渠道,其他国家的人们获得了更多关于中国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知识。今天,我们在为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蓬勃发展而欣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侯仁之先生的“创举”。

谈起20年前的那段经历,侯老依然记忆犹新。65438年至0984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时,在华盛顿与几位专门研究城市建设的专家聊天时,第一次得知世界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公约。交谈中,几位教授表示,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景点。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大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作为政协委员,他回国后匆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写好后,得到了杨、郑、罗三位委员的联署,并于4月1985在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获得通过。

他也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在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他立即为中国加入这一公约奔走。65438年至0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因此,侯仁之成为中国申请世界遗产的第一人。从1932年秋,他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到今天,北平已成为侯仁之真正的故乡。关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声称“你知道得越多,你的爱就会越强烈”。

被誉为“活的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的起源、城市遗址的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将自己渊博的知识运用到北京的实际建设中,侯仁之一直乐于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对北京的热爱。一旦发现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会痛心疾首,不遗余力地发声,努力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以来保护不力的卢沟桥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北京的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第一个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视老北京风俗的“根”,一次又一次地去什刹海、汇通寺、钟楼、鼓楼、后门桥,深切关注这一地区的变迁。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涸的荷塘碧波荡漾,昔日的后门桥如今碧水环绕。

侯仁之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青年时代是漂泊的,青年时代是动荡的,中年时代是跌宕起伏的,老年时代是日益强大的。他说:“以前读书的时候,对人生有一种转瞬即逝的感叹。现在,当我想起我过去的90年,我觉得漫长而清晰。人生就是这么跌宕起伏,路转巅峰...我85岁的时候,用了‘老牛知晚,莫待鞭自尽’这句话。。很多时候,我想‘蹄’却‘蹄’不起来。我应该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尤其是我的妻子张,是他们帮助我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我虽然不能‘挣扎’,但还能慢慢地走。总之,我会继续平淡而充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