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对土地开发整理效果的影响
(重庆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
根据重庆市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和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对土地整理结果的影响,并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了部分已完成的土地整理项目。根据农用地因素分类的思路,利用相关参数和评价指标对重庆市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总结其类型。得出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的当务之急是“移土培肥”,重点是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和其他耕地未利用地的开发,荒地的开发应慎重进行。
关键词:储备资源;土地整理;农业用地的分类;重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的耕地被用于非农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原本有限的耕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地矛盾逐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土地开发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评价指标是新增耕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整理中对数量和短期效益的简单追求。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开发,既不能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又会造成资源浪费,给环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科学分析后备资源的性质及其对土地整理结果的影响,是合理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实现生态经济型土地整理的基础。
1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征
1.1重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大致可分为草地、滩涂、废弃地、自然灾害损毁地和其他可耕未利用地。各类后备资源数量见表1。
根据2002年西部大开发后备资源调查,重庆市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约为65,438+0,065,438+0,000亩,其中可开发土地95万亩,复垦土地5万亩。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565,558.9亩,滩涂约58,704.6亩,其他可耕地未利用地327,965,438+065,438+0.2亩(包括沙地、荒废多年不能耕种的土地等。),可恢复土地包括废弃土地14662.57亩,自然灾害损毁土地465438。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见表2。
表1重庆市各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统计表单位:亩
表2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表单位:亩
1.2耕地后备资源质量及分布特征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荒地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北部(图1),约占全市耕地荒地的45%。这一带是中山峡地貌区,以中山为主,交通不便。是重庆最穷的地区之一。荒地多分布在一些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山谷、坡地,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肥力较低。重庆中部草原分布约占20%,多分布在600 ~ 1500 m的坡或鞍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多地广,人少。土壤以黄壤为主,贫瘠缺水。渝西草原约占18%。该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是重庆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肥沃,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光热条件丰富,适宜耕种,是全市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渝东南草原约占17%,为钟山峡谷地貌区,主要在钟山。草原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坡地或鞍部地区,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质较差,多为粘质土和砾岩土。
重庆滩涂面积约6万亩,渝西浅丘区分布最广,约占全市可耕滩涂面积的68%,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及其支流,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开发条件优越。
重庆还有约32万亩其他可耕地未利用地,包括沙地、多年撂荒无法耕种的土地等。重庆中部浅山区面积最大,约占47%。这一带最有代表性的土壤是“碗土”,特点是耕地与裸岩交织,耕作难度大。但这类土地水土肥力强,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合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
2当前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国家要求各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县级以上土地主管部门根据当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将新增耕地指标分配给下级土地管理部门,并以项目竣工后新增耕地面积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制定开发整理年度计划时,为了完成当年下达的新增耕地指标,往往要求乡镇上报辖区内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并根据上报的情况组织队伍进行开发。各级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耕地后备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对后备资源的开发作出长远规划。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开发整理项目重数量轻质量的盲目开发行为。这种无序粗放的开发一旦耗尽辖区内的后备资源,“占补平衡”就难以实施。
图1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同时,一些项目建成后,主管部门对这些项目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监督,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的项目。按照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这部分工程完成后,将按照整理前的土地权属返还给当地农民耕种。因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多,家里不是老就是弱,无力耕种这部分土地。因此,已开发的土地将再次面临被废弃的问题。
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复垦对土地整理成果的影响
按照农用地因素法的分类思路,利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的相关参数和评价指标,在全市范围内随机选取部分已建成的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以项目为分类单元计算自然质量,评价比较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表3)。
表3评价单元因子表
根据上述指标值,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定级单位指定的农作物农用地自然质量得分,计算公式为:
CLij=[∑Wk fijk]/100
(i=1,2,…,p;j=1,2,…,n;k=1,2,…,m)
在公式中,CLij规定以农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得分为分级单位;I是分级单位的编号;j是指定的作物编号;k是分级因子的数量;p是分级单元的数量;n是指定作物的数量;m是分级因子的个数,∑是求和运算的符号;Wk为定级因子的权重(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确定的二级区指定作物定级因子的权重);Fijk是第I个定级单元中第J个指定作物的第K个定级因子的得分(根据《重庆市农用地定级因子-定级-评分表》中的玉米得分赋值)。
J指定作物自然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Rij=αtj CLij βj
式中,Rij为I、J单元中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指数;αtj是第j个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Lij是第I个分类单元中种植了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得分;βj是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表4耕地等的自然质量。
通过对上述项目农用地自然质量的计算和比较(表4),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复垦后的耕地自然质量最高,荒地开发后的耕地自然质量最低,河漫滩地和其他未利用地开发形成的耕地自然质量介于两者之间。
3.1草原
全市21开发整理项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草地开发后农用地自然质量普遍较低,草地本身的开发适宜性与其分布有很大关系。当草原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时,当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不会超过14℃,无霜期少于260天,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 mm ~ 1300 mm,8月上旬出现低温持续阴雨天气,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农业集约利用程度低。同时,荒地是重庆市最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库,合理开发利用荒地是补充耕地面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目前主管部门对开发整理项目的收购价格和评估指标(主要是新增耕地面积),对于开发商来说,荒地的开发难度和初期投入相对较低,利润最为可观。由于重庆的草原多分布在高海拔或生态脆弱地区,发展草原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开发。如果不重视草原开发的研究和规划,很容易在经济、开发技术、项目投资、后期管护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项目建成后缺水、土壤肥力低下,使已开发的土地难以耕种,或者已开发的土地没有耕种就再次撂荒,甚至造成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
3.2海滩
河漫滩因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成为丘陵地区耕地开发整理的理想后备资源,开发后形成的耕地品位高,适宜发展农作物。但三峡库区蓄水后,重庆现有的绝大部分滩涂将被长江淹没,同时长江两岸175 m水位以下的耕地和园林也将被淹没。因此,国家紧急启动了“移土培肥”工程,抢救即将被淹没的耕地和园林中的土壤。重庆相当一部分滩涂,长期以来都是长江两岸的农民为了躲避汛期而种植的。这部分滩涂的表土与耕地、园地相同,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可与两岸耕地、园地一起清除。覆土后,对3730hm2的贫瘠农田和园地进行覆盖施肥,可增加粮食产量5780吨,项目区年产值可达890多万元。同时,可以提高库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减轻库岸水土流失的强度,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但是,本项目的实施应与土地整理项目同时进行。由于水库周围的贫瘠农田和园地大多分布在山坡坡地上,属于生态脆弱区,因此应在覆土和培肥地区实施坡改梯工程,防止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灾难性后果。
3.3其他未利用耕地
重庆市还有其他耕地未利用地约32万亩,在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渝中浅山区,约占全市其他耕地未利用地的47%。废弃地开发初期投资相对较低,深受群众欢迎。虽然已废弃多年,但土壤熟化程度高于其他耕地后备资源,相应的配套设施也相对成熟。这类土地多分布在农村居民点附近,开发后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碗碗土的发展也受到当地人的欢迎。由于喀斯特岩溶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且该地区丰富的光热条件适合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因此爆破取石、外来土壤和农田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位一体。
3.4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和废弃土地占用
对自然灾害受损土地和废弃土地进行复垦,可增加重庆市5万多亩耕地,是最受欢迎的“民心工程”。重庆被自然灾害破坏的土地一般是被洪水或泥石流冲走的耕地,耕作条件成熟,土壤肥沃。复垦后形成的耕地等级最高。复垦后的废弃地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村庄附近,交通条件良好,光热条件充足,有利于复垦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灾害损毁地和废弃地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首选。
4对策和建议
4.1利用农用地分等和等代成果评价开发整理成果。
农用地分等是在土地详查后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的第一次系统、全面的评价。占补平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解决了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占补平衡问题。目前,重庆市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和当量折算研究,当量折算成果已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农用地分等定级价格体系已建立,成果即将提交验收。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开发整理完成后的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弥补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指标在各方面的不完整性,利用等折算成果对占用耕地的单位进行监督,可以防止多占少补、占优补劣的情况发生,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4.2长远规划后备资源,树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想。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内的后备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后备资源的独特属性、数量和分布情况下达发展指标,同时指导下属部门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发展,实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3建立后期管护制度,落实相关管护责任,定期对已完工项目进行监测。
县级土地主管部门要在项目开工前,对项目完成后的管护责任作出妥善安排,否则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的土地将再次荒废,组织开发商将是国家的罪人。主管部门应加紧制定相应措施,定期对已完工项目进行监控,确保项目后期利用。
5结论
通过对重庆市不同耕地后备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①目前重庆市土地整理的重点应放在翻耕、园地耕层和三峡库岸边部分肥沃河漫滩表土的抢救工作上;(2)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耕地等级最高,废弃地复垦相关条件相对成熟,均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是当前开发整理的首选;③其他未利用地的开发是目前重庆新增耕地面积的潜力,在选择项目区域时可以优先考虑其他未利用地的开发;④荒地在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中占有最大比例,但荒地开发后形成的耕地等级相对较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应在充分总结经验、认真分析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适量开发。
参考
杨晓燕,朱德菊,云文举,程峰。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5,21 (9): 67 ~ 70
王立强,陈亚恒,徐伟,等。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分析及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资源与工业,2006,8 (3): 36 ~ 39。
朱庆,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苏沿江地区农用地资源质量评价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188 ~ 192。
文明举、郑、李宪文、唐。西部大开发中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北京:中国迪达出版社,2003。
石玉林,康庆宇,赵存兴,等。中国宜农荒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1981,1。
廖和平。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2 (2): 199 ~ 205。
彭群、龙花楼、罗明、王军等。经济地理,2003,23 (6): 822 ~ 825。
孟毅,王茜,文森,李萍。重庆市农业综合处,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