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君的学术成就

代表作品

2003年福建杨珊村碑刻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1社会场理论北京:团结出版社。

代表性论文

2002年& lt《从符号生产到制度实现——杨村土改中的阶级符号资本再生产》,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卷,第1期,2002年。

2001《符号资本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第3期,2001。

2001《民族志的回顾与反思》,文·,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卷第1期。

2000年“佛寺与祠堂: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于《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与文化》,北京:金文出版社。

1999《文化的管理:福建杨村李氏宗祠“复兴”研究》,载《管理文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即将出版)。

1999《宗族结构关系的再思考》,中国家庭及其伦理,台湾省:汉学研究。

1998《对中国农村内卷化机制的认识》,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998期(第45期),第150-159页。

1998《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复兴”中的历史重建》,香港:香港人类学第65438期+01。

1998《天后宫北传与历史重建——北方天后宫田野调查》,博士后研究论文,载《天后宫与妈祖崇拜》(论文集,正在编辑出版)。

1996《女人与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第10期(第37期),第150-59页。

1995 <儒家在哪里?-中国南方的人类学田野调查。香港:21世纪,65438号+0995年6月(29号),P149-157。

1994《民间信仰的复兴与本土文化的重建》,香港:香港人类学,第7期,第13-19页。

1992端午节(录像带端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社会领域的引力演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二期,第106-111页。

1991《浩阳民间宗教信仰一瞥》,济南:民俗学研究,第3期,第60-63页。

1991《东西方文化的兴衰与自组织社会学研究》,成都:《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第68-70页。

1991《中国现实文化选择中的知识分子》,《青年思想家》第一期,第77-81页。

1989《北方一个汉族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与庄孔绍)《汉族研究》(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论地方方法论》,北京: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5期。

1988《人格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五期,第102-108页。1987《社会系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艺术园(郑州大学文科学报),第二期。

1987《城乡社区三个一体化模式》,上海:社会科学1987,第11期。1986《社会学中的系统哲学》,上海:社会科学1986第12期。

近年来的主要学术出版物(自2000年以来)

1,主要论文

(1)英语:

2012《血统与家庭,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李培林、伦敦、纽约编辑:劳特利奇出版社。

2007“古塔”的集体记忆:社会转型中的文化信息。与许婧,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华盛顿大学和清华大学。

2006水、神与权力:山西省水神庙的个案研究.SEAA会议,2006年7月。

2005公德寺与宋代以来的福建地方宗教。IAHR会议,2005年3月。

2004年杨村土改:符号资本的再生产与阶级地位的确定。现代中国30(1):1-48,2004年1月。(SSCI)

文化经济语境中的象征性地权:福建杨村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冬季,2004,pp41-54。

2002祠堂和佛教功德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第34卷,第3号,第28-48页。(SSCI)

(2)中文(部分):

2012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2期,2012。(CSSCI)《社会学》2012.9(中国人民大学抄袭报刊全文)(CSSCI)

2012为什么会成为家乡?——国槐传说集体记忆的民族主义建构。中国人类学,编号1,2012。

2012文化治理的复兴与礼法改革——以祠堂制度与祖先仪式为例。清华大学学报,第2期,2012。(CSSCI)《社会学》2012.7(中国人民大学抄袭报刊全文)(CSSCI),上海《文科学术文摘》2012.3全文转发。社会科学学报2012.2全文转发。

2012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大讲堂(第一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宗族与中国社会,人类学大讲堂(第二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让文化有自由——法国布列塔尼文化遗产保护随笔《社会学家茶馆》2012,第6期。

2010“作为族群”:丽江古城文化保护的困境。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0.9.2。

2009年中国12村贫困调查——肖睿村、张笑君、马亚萍、朱玉静。中国(甘肃、内蒙古)12村贫困调查,张笑君、马春花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中国12村贫困调查——干芬村、张笑君、马亚萍、朱玉静。中国(甘肃、内蒙古)12村贫困调查,张笑君、马春花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类发展理念下的贫困问题思考》2009年,载于王小毅主编的《中国12乡村贫困调查(理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的盐与电:历史上自贡盐业的市场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NPC报刊2009年第6期转载)

2009年的实践史学:一种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谁的信仰,谁的空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电影《色戒、外国文化与多媒体》赏析的文化实践,乔健编著,台北:世新大学出版中心。

《宗族与家庭》2008年,社会学与中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化生态与文化环境保护2008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编《绿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题画册》。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2期。

2007年复合产权:一个本质和资本制度的视角——以山西介休红山泉历史水权为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007年爱的实践:艾滋病防治中的性别主流化。与许婧合作,张笑君主编《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7《秩序剥夺与城市底层阶级的形成》,乔健主编,《底层阶级与边缘社会》,台北:立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年的历史人类学:跨学科和学科视野。清华历史讲堂,三联书店,2007年。

2007遗迹还是遗产?——论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遗产困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产权改革与城市底层阶级的形成--兼论科斯逆定理和产权定理。台湾省第七届(2003-2006)大学讲座项目“底层阶级的传统与现代”会议论文(2006年5月)。

2006年的跨学科与规训:人类学的三个视角,《光明日报》(理论版),12,2006年3月28日。

论2006年的认知人类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6月。

2006年围绕“现代化”和经济轴心的社会安排的弊端,《中国与世界观察》,第1期,2006年。

2006年人类发展与遗产保护中的乡村旅游。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会议录。

对2006年陕西及山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收集的七个补充,,卜永健,丁,华南研究信息中心通讯,第42期

《2005年城市贫困的制度思考》,张笑君、裴晓梅主编,《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象征性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杨村历史地权个案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历史化2003年,历史人类学学报1(1):1-28。

2003年杨村土改中的符号资本再生产,《中国农村研究》第二卷,商务印书馆。

导言2003年,李晓聪、邓晓楠、主编,黄、主编,介休水利碑刻集,中华书局。

2003《民族志方法论的补充》,《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新视野》(论文),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2年,《台湾宗教学》第二卷第1号《宗族化中的功德寺》。

2002年《杨村精舍与宗族》,《民间曲艺》(宗教与乡土社会专辑二),第138期。

2002年,双重部门与影子国家——平昌元寺水贝碑刻田野调查,拓展公共空间——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2001,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宗族与地方老年政治——中国当代农村与乡村治理》,肖·,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传统文化生产中的符号实践,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期,2001。

2001符号资本的再生产——从杨村宗族看民国基层社会,《社会学研究》第3期,2001。

2000年《佛寺与宗祠: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于《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与文化》,北京:金文出版社。

2000银翼:现象学在中国?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一期。

2.作品:

2004蓝田。北京:三联书店(ISBN:ISBN 7-108-01969-8/K 416)

2003年福建杨珊村碑文。张笑君和余立民,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ISBN 962- 5273-6-3 6-3)。

3、主编:

2009中国12农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古卷),张笑君、马春花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中国12农村贫困调查(江西卷和云南卷),张笑君、谭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张笑君主编《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能力与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案例研究》,张笑君、裴晓梅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002《历史与社会》(第七卷)。主编张笑君。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 7-107-16201-2/G 9291

2001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期2001。北京友谊图书出版公司执行总编。

2001传统与变革——华南地区的身份与文化,陈志明、张笑君主编,北京金文出版社。

4.学术论文与翻译

2010中山先生论房地产,社会学家茶馆,5号,2010。

2009 Laker,社会学家茶馆,第1期,2009。

《2008年的统一与多元,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中欧思想家对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印加文明与2008年的生态悲剧,《社会学家茶馆》,2008年第6期。

马丘比丘,2008年南美第一碑,社会学家茶馆,2008年第5期。

2008年的利马印象,社会学家茶馆,2008年第4期。

2007二分法陷阱与中国本土思想,社会学家茶馆,第1期,2007。

谁在侵蚀2006年中国文化的灵魂?环球时报编号1180,2006年6月13,第13号。

2004年《反抗还是阴谋——阿米巴效应与人类阿米巴》,《社会学家茶馆》,2004年第3期。

2003年,未完成的《人类责任宪章:回顾与展望:为建设一个负责任和多元化的世界进行对话》,欧洲人类进步迈耶基金会。

2000年从王安石变法看官民关系,社会学家茶馆2002年第一期。

2001民族志的回顾与思考,文著,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第一期。

2000《画:谈,变——江西人类学田野调查随笔》,《21世纪》,2000年6月。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项目(自2000年起):

2010-2012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美沙酮治疗毒瘾的社会学和生理学综合评价指标研究,负责人;

2009-2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2008ZX1000103):“中国艾滋病流行规律研究、艾滋病疫情评估与预测方法”子项目:中国艾滋病传播方式、干预强度与感染率定量相关模型研究,项目负责人;

世界展望2009:云南永胜综合扶贫项目专项评价,项目负责人;

世界展望2008:陕西商洛综合扶贫项目中期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7-2008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估项目,技术总监;

世界展望2007:甘肃临夏综合扶贫项目中期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

2007年清华大学艾滋病防治政策研究中心项目:《中国艾滋病社会影响状况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

卫生部,2006年:第四期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研究报告:性别主流化-贵州省,项目负责人;

2005-2007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在人类发展理论下反思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项目负责人;

2005-2006年世界银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研究项目:“走出贫困:中国贫困定性研究”,甘肃子项目负责人;

2005年DFID:中英艾滋病项目:四川省凉山州政策扶持项目,项目负责人;

2003-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重庆、沈阳、兰州贫困人口生活方式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4-2006教育部:国家教育科学十五重点项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与儿童辍学问题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4年DFID和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资源中心项目:《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2-2003年DFID项目:甘肃临夏义务教育项目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1-200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计划: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性别、家庭和下岗因素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2年DFID项目:甘肃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0-2002年法国远东研究所:中法合作研究项目:水利与民间组织,山西介休子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