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蔡元培?
1912 19年10月19年,民国元年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学和中学令。他强调,应该把中学和大学建成有健全公民的学校。作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除崇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家人前往法国,与李世曾在法国创办勤工俭学。
1917 10民国六年,蔡元培50岁时,在北京主持召开各高等院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章程。北京大学柯文提出了一个取消年级制而采用选课制的建议,会上通过了这个建议,并决定在北京大学试行。北大的选修制规定,学习一年后每周一个课时为一个单元,本科要完成80个单元,一半必修一半选修(理科酌情减),完成即可毕业,不考虑年数;预科要完成40个单元,必修课占四分之三,选修课占四分之一。选修科目可以跨系。
在1918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是纯粹研究知识的机构,不能把它当作培养资格或贩卖知识的地方。读书人要有兴趣研究知识,尤其是培养读书人的人格。”
扩展数据:
蔡元培,又名鹤庆,又名、、,原名阿沛,曾用名、周,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者和政治家。民进,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局长。
1916至1927任北大校长,革新北大,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从1920到1930,蔡元培还是中法大学的校长。早年参加反对清朝帝制的斗争,主持制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政令——民国初年大学令。
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成立中华民国大学和中央研究院,领导教育和学制改革。1927年,参加“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该肃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1940任中央研究院专职院长,贯彻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多次赴德、法留学,学习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发起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馆,并亲自担任第一届理事会主席。1940 3月5日在香港去世。把华人墓地埋在香港仔山顶。
参考:蔡元培-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