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个人仪容礼仪上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1,“外显美”,外表的美应该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外表美是人的外在美,但与内在美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相反,它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美有机统一,它们同构为人的整体美。当然,在人的整体美中,最重要的不是人的外在美,而是人的内在美。
如何使人的外在更好地体现其内在的美,是我们追求仪表美的目的。一个具有崇高思想境界、深厚文化修养和超人智力智慧的人,是一个非常美的人。有了这种内在美,人类的美才真正可以依靠。灵魂的内在美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引起人们深深的兴奋,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操纵和控制外在美,是人类美的源泉。正是因为内在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创造出真挚的美感。所以,人的美最重要的是内在美。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美需从内求”的结论,“富”从内求,“富即美。”孟子曰:“充实即美,美而辉煌即伟大,伟大即神圣,神圣即上帝。”中国古代的外表之美,似乎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终极目标是超越眼前的美,把一个人的德性提升到宇宙精神的广阔位置。中国古代“美需从内求”的美学看到了美的本质,但对美的理解是狭隘的。
外在美也是人的整体美的一部分,对人的整体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房子分室内装修和室外装修一样。即使室内装修舒适悦目,如果室外装修华而不实,俗不可耐,人们也会敬而远之。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什么不呢?
其实外在美是从不同方面展示人的内在美,是内在美的延伸。尼克松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周总理:“他常常靠在椅背上,用富有表情的手势来增强谈话的效果。当他想扩大谈话范围或从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时,常常在他面前挥挥手;当争论得出结论时,他会双手合十,手指相对;会上,他对一些俏皮话暗自发笑;聊天的时候,他又变得轻松起来,有时还会因为善意的玩笑而放声大笑。”可见,周总理富于表情的样子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周总理坚毅的目光、从容的举止、优雅的风度,正是他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和超人的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当然,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工具美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全意识到两者的统一。自然美不上进容易变得庸俗;长相差,但是后天的刻苦学习和刻苦练习,或许可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甚至这点精神上的光就可以让身体上的缺陷被忽略。同学们,当你对自己的外表不佳感到迷茫时,积极行动起来,不断用知识和智慧充实自己,创造深刻的内在美。古代人曾云以诗歌和书籍为荣。这意味着阅读可以使人充满独特的优雅。的确,读书可以陶冶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开阔人的学校视野,净化人的心灵。经常读书可以使人的性格、思想、涵养、品质、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眼望去,某人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真的很漂亮!有人又迷人又帅,好帅!但是看了一会又觉得平淡无奇。这是因为她(他)的美缺乏内涵和深度,经不起琢磨和回味。只是一种外在美,缺乏与内在美的协调统一。
相反,老井里的孙旺泉——乍一看,此人毫无魅力,相貌平平。接触久了,才知道他真诚,心胸宽广;很有才华的人,身怀绝技;心地善良,勤劳贤惠;理想是崇高的,兴趣是超然的...简而言之,它具有无限的人性优点和人格魅力,其灵魂之美给人的感受远远超出其身体之不足。就像包拯一样,生来脸黑如炭,但脸黑内心善良,智慧出众,刚正不阿在心中,公道正派的名声表现在行为上。天地称赞他,世世代代钦佩他。这种深沉的内在美,使人似乎可以完全忽略它外在的“穷形”,甚至从它的内在美和它的外在美去推它。黑的不好看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看到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作品,当你听到专家学者在我们学校讲课,或者当你看到成功人士规划蓝图、指点江山,甚至当你看到只是一个普通人,当你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或者当你听到残疾人讲述他们自强自立的故事时,你会感到崇敬、钦佩和敬佩。他(她)的长相如何,他(她)的穿着是否得体,他(她)的体态是否优雅,你已经完全忽略了,即使他(她)长得丑,你也不再感觉到,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被一种高贵的东西占据了,他(她)的美已经不在外表,而是深入骨髓,融入灵魂。——这也是一种美,一种超越表象,永不消失,更令人难忘的美!这才是人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