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考上了本科,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学习。我是废物吗?
用我的日记回答。
有这样一种现象:
为什么
很多人走着别人看似极宽的路,却说自己不幸福。
大概,是因为别人帮他选择了这条路。
你想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完全接受了别人的灌输,是否完全认同了别人?
对待事物是行为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当然,我并不是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绝对是好是坏,只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一下。
行为主义效果显著,但不如人本主义委婉。
应该从爱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吗?
什么时候应该偏向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什么时候应该偏向现实主义,什么时候应该偏向理想主义?
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它。从别人那里听到“意识墙”这个词,这个屏障就会成为我们面对世界的武器。
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必然有被动接受他人意识形态的过程,但在形成自己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这种被动接受决不是永恒的。
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主动思考,独立思考。
主动思考我们的个人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我们在社会集体中所能体现的价值。
独立思考,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避免被社会完全改造成只会贡献价值的机器,失去生活的意义和对生活的热情。
文字、诗歌、音乐等一系列能体现浪漫、优雅的东西,应该被人们感受到,并推动形成、融入到个人的、独特的意识中,而不是像今天的主流教育那样,成为一种略带模式化、机械化的答题标准。
当然也不会有绝对的自由感。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
目前应该按照现在的标准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在另一个合适的环境中体现个人的想法。
独立思考塑造个性。当我们输出自己的思想,接受别人的思想时,保持个人的思考是必要的。当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障碍逐渐改善后,就会逐渐体现在我们的行动和语言中,成为更强的思想输出(更强这个词不太准确),从而影响周围的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个人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创造,还具有精神影响力。
世界会分成很多“阵营”,自己“阵营”的人可能普遍无法理解其他“阵营”的人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积极独立思考,避免绝对认同和绝对否定,保持认同和质疑,类似于求同存异。
单方面来说,这可能体现在个体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认同上。
自我否定后,人们往往会找理由,安慰自己继续自我否定;而自我认同则倾向于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后提升自己,继续自我认同。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如何避免陷入绝对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认同,借鉴双方的优点在其中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就像平衡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一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坦白说,我并不深刻理解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含义,“意识墙”这个词并不是原创。也许只是装逼,假装自己能形成* * *知识。有时候会不一样,因为你想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