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是什么时候创办的?

湘潭大学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湘潭大学创建于1958,是毛泽东校长亲笔题名并委托其办好的全国重点高等学府。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17所综合性国家重点高等学校之一,也是18省级重点高等学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全国唯一设立预备役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和研究生选拔培养基地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地方高校,湖南省首批招收留学生和国防生的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也是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的全国综合性重点高等学校。1958:毛泽东亲笔题写湘潭大学校名,反复嘱托“一定要办好湘潭大学”。根据毛泽东校长的倡议和意愿,湘潭大学于2004年6月成立。同年8月初,毛玉菊(毛泽东的私塾老师)进京向毛泽东总统报喜。毛泽东总统在官邸亲切接见了毛玉菊。毛泽东满脸笑容,称毛玉菊为玉菊哥哥。毛泽东十分关心湘潭大学的建设。毛玉菊向毛泽东汇报了湘潭大学的办学情况,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湘潭大学的校址、生源、师资、经费等情况。毛玉菊请毛泽东校长题写湘潭大学的校名。毛泽东欣然同意,并一再嘱托“湘潭大学一定要办好”。几天后,毛泽东的秘书给毛玉菊送去了主席的亲笔信和题词。信的内容是:“玉菊兄:我按指示写了湘潭大学的名字。请转发给我选择!另外,东山学校被封了,请转给它。毛泽东,9月10日。”9月中旬,当毛玉菊欢天喜地回到湘潭时,湘潭大学全体师生高举红旗,敲锣打鼓,迎接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全体师生在毛主席像前庄严宣誓:“一定要办好湘潭大学。”为了纪念毛泽东校长题写湘潭大学校名的日子,决定将9月10日定为湘潭大学校庆日。无独有偶,1985年,国家将9月10定为教师节。1958 65438+2月25日,湘潭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给湘潭大学的题词。题目是《按毛主席指示办好湘潭大学》。毛主席亲笔题词“湘潭大学”,指示“一定要办好湘潭大学”。湘潭大学创办时有机械、钢铁、农林牧五个系,后来又增加了体育、金融、贸易两个系,学生700多人。有校办工厂,农场,牧场,林场。学校选址通过了学校。最初选址在杨家桥。杨家桥位于湘潭县杨家桥镇。原为湘江煤矿旧址,1958划拨给学校。1973年9月30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恢复和增设高等学校的报告》。报告提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于1970年视察湖南时,对能否在十年内把湖南建成工业大省作了指示”,“为此,我们要求从1974年起恢复湘潭大学”,并附一份《恢复湘潭大学计划》,其中指出“湘潭大学是根据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于1958年成立的,1958年,毛主席亲笔题写了湘潭大学的校名,并对办好湘潭大学作出了重要指示。”“同时,按照用十年时间把湖南建成工业大省的要求,恢复湘潭大学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湘潭大学规划为综合性大学”。湖南省革委会一方面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务院科教组要求的有关事宜。* * *湘潭地委于6月1973 65438+10月14日向省委上报了《关于湘潭大学校址选择的请示》:“经反复研究和考察,我们认为湘潭县泉塘子公社银坑大队周围地区是适宜的。此地沿潭邵公路,距湘潭市中心约10公里,范围广,发展空间大。大部分是荒山,占耕地很少;不需要大量拆迁,土地容易征收,有利于战备。”* * *湖南省教育局委员会1973 165438+10月20日专门起草了《关于创办湘潭大学若干问题的报告》上报省革委会。当时建校地点有三个:一个是宝塔岭。占地约325万平方米,位于湘钢和香坊之间,紧靠湘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电条件好,但这里却办起了农场。因为搬迁农场的任务太大,而且地处高速公路和铁路桥之间,所以没有选择在这里建学校。二、湘潭县泉塘子公社银坑大队。占地面积约654.38+0.3万平方米,位于潭邵公路附近,距市中心约10公里。这是一个多山的地区,有许多荒山。缺点是出学校的路必须经过湘黔铁路,修建小铁桥或者地下隧道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三、湘潭县泉塘子公社水库大队。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靠近潭邵公路,距市中心约12公里。出路方便,地形依山傍水,但不是很开阔。3月1974,10,国务院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国务院科教集团恢复湘潭大学的报告》(国发[1974]23号),学校恢复办学。5月8日,1974,省委办公厅批示,校址定在湘潭市宝塔公社云峰大队。省委书记张平华、李振军,湘潭大学筹备办临时党委委员熊清泉亲临校址视察。1974 165438+10月15省委专门下发了《关于恢复湘潭大学工委会议纪要的通知》,确定将湘潭大学基本建设列为重点项目,最终决定将校址放在湘潭电池厂新址和被拆除电器厂旧址。根据国家计委的指示,学校建设用地500亩,另划500亩农林用地,***1000亩。学校在一片原野上迅速崛起。国务院批准学校为第一批国家重点1974 11。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教师和图书的通知》,各高校积极响应,将其作为支援毛主席家乡建设的光荣任务。1975-1978,全国各地来信来访3000多封,要求转校工作。学校从外省抽调了约3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助理和管理干部,60多名教师和教学助理得到了省内高校等单位的支持。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高校积极捐书。北大图书馆提出,如果有两套以上的图书资料,可以赠送一套给湘潭大学。在北大赠送的图书中,有23069册珍贵古籍,如《詹姆斯国王古今图书集》、《四大丛书》等。其中秦王撰写的《古今图书集》是清代康熙至雍正时期的铜活字书。全书分6编,32部经典,6117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全书中国只有6套。中国目前只有大学图书馆拥有完整的古今图书收藏,成为大学的“镇馆之宝”。1975-1978年,全国6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捐赠图书资料和报刊合订本28万余册。学校位于湘潭市西郊,那里曾经是一片黄土高坡。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辛勤劳动。盖草棚,住农家乐,是初来湘潭大学教职工的第一堂课。1974-1976创业期间,全校* * *师生搭建110小屋,面积3000平方米;全校305户500多名教职员工在3个乡镇8个村的36个居民小组与农民呆在一起。每逢周六,学校义务劳动节,黄土坡上人头攒动,欢声雷动。师生们参与平整田径场、室外电影院、修建校园道路、协助邮电部门架设电线电缆、植树绿化。1977,学校建了第一批职工宿舍,全校职工几千个工作日只挑砖扛瓦。1975 9月10日,在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字7周年之际,学校举行了恢复后的首次开学典礼。由于当时教材和课本不足,老师们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没有教材自己写;不用教具自己做;如果没有实验室,自己组织。虽然教职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但都不做职责之外的事情,互相理解,互相照顾,感情深厚。在那激情的岁月里,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紧紧相连。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把湘潭大学建设好。1977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李振军被任命为学校恢复办学以来的首任校长。1978年5月,省委决定成立湘潭大学委员会,任命原临时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书记、校长,原临时党委副书记王为副书记。学校在1975开始招生的时候,开设了政治和化工机械两个专业。1976增加了中国文学和计算数学;1977恢复高考后,新增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环境工程、锻造工艺与设备6个专业;1978增加中共党史和政治经济学,取消原政治专业。招生专业达到11,在校人数从1975的223人增加到1978的900多人。65438-0978,首批研究生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数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1976-1978,学校完成国家、省、市、工矿企业等项目13项,* * *获得科研成果21项,其中重大成果11项;撰写学术论文或科研报告41篇,其中24篇在省级以上专业会议或学术会议上宣读,21篇在《数学学报》、《数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科完成科研成果38项,论文29篇,专著3部,教材6部,调研报告6份。经过几年的努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教学初见成效,科研迈上新台阶,新的综合性学院迅速崛起。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这所学校进入第一批88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一起被列入16全国综合性重点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