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范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内外兼修的模式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部门约束太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必然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从目前来看,这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来说,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制度、模式、内容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其按照上级下发的文件、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所以整个教学管理体系很行政化,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从教材的选用、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要事先经过行政部门的批准,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被修改甚至删除,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再加上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做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所以很多教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太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高等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赶进度,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不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就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并严格监督,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这种不切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校和老师承担了太多的教学压力。很多学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只注重教学进度,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壁垒很大。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但随着信息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许多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壁垒。中国高校在教学时,大多采用西方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专业化和简单化。这种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但也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交流。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宏观把握大学的知识体系,知识建构处于碎片化状态,难以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此外,落后的教学体制和职称晋升的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注重独立研究,而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不仅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采取系统的、联系的教学方法,而且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片面地看待问题。
4.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使得中国大学难以创新大学教育的管理模式。首先,我国很多高校仍然采用终身制,导致教师固步自封,保持稳定状态,难以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来创新教学模式。其次,学科之间的隔阂和壁垒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教师没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合作,难以从宏观上开展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最后,职称晋升制度与工资水平直接挂钩,导致很多教师把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对自己的学术忠诚和热爱,而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行政部门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通过分权给大学自主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和管理教学活动;其次,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来选择教材和安排考试内容,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限制。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干预实际管理,通过放松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鉴于学科分离,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设计教学科目、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找出学科之间的相似之处,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跨学科研究合作观,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观,用联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教师的科研合作,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宏观角度全面思考问题,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实施这一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师来说,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加强跨学科合作,把系统观作为自己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开设相关课程,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高校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1.就业导向
大学作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真正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学有所用,各有所长。其次,要求学校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最后,学校有必要建立就业服务中心,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联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可以实现专业对口,通过校企沟通互动,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型教师的管理
效率优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效率和质量也是作为自己的目标。专家和教师可以通过组成委员会和召开研讨会来管理学校,他们将在教学管理中担任各种职务。这种由专家和教师直接管理大学教育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具有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是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风向标,能够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和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也能清醒地认识到现有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矛盾和不足。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可以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动态的基础上,调整和创新管理行为,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以及管理制度和模式的矛盾。
4.由一定的学生管理人员协助。
大学生作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一代,不仅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也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被管理者。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强,心智成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学生管理。高校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果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校园秩序管理和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民主参与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整体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学校需要转变管理理念,以学生为管理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并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可见,这种学生管理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并在理论的各个方面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和作用。
参考
[1]小菲。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2]倪文静。关于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教育管理范文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析【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高校党建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必要依靠学生党员的努力来建设* * *生产党的未来先锋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的重要人才来源,但如何管理好这些学生党员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党员。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反措施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一直是学校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青年学生的聚集地,聚集了各种专业特长的学生群体,是选拔优秀干部和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党员的鲜明个性和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方法,找到一套适合大学生党员的管理体系。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今年,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我们应该创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存在不足。
随着党和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大多数学生党员掌握了党的理论知识,保持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领袖形象。但也存在部分大学生入党后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淡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在组织上先入党,但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入党。有的同学,党员,甚至以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每一次考试都及格,走完发展程序,就可以入党了。党员,一个大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的,但不应该被当作从政铺路的敲门砖,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是对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思想上不能真正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组织检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我们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勇气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宽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党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入党前要注意自己,才能使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入党后就释然了;有些大学生中有党员吗?船到桥头自然直?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预备期自身修养的提高。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以转正。只要踏进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第三,学习中专业知识比修养更重要。部分学生,党员,沉浸在学习专业知识中,不注重自身党的相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身边人和事的关心度降低,导致身边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我修养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获得快乐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教育管理系统中,学校党组织开展的活动有?三会一课?制度,公开民主评议,为每个党员提供培训联系方式,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等。,从而真正在党员中落实教育管理制度,让每一个正式党员都有机会时时刻刻接受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的党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缺乏创新,方法过于简单。他们习惯于读报、看文件、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缺乏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的范围缺乏足够的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及其组织?三会一课?也是流于形式。
第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从两个方面找出了问题的原因,为改进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党员,大学生,有两个角色,一个是在校学生,一个是党组织成员。但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定位自己,换句话说,他们往往拿?学生?自我交易,在对待人和事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在新时代,党员作为一名学生,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其个性需求趋于多样化,这就增加了深入了解党员思想状况和政治素养的难度。党员,一个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意识,局限于完成党交给的工作,在党组织生活中不把自己当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愿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党组织缺乏物资、经费和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抓学生党支部工作和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有创新的党性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校得不到提升,学生对党务的认识不深,不利于党员和党支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之间沟通不深,支部压力大,很难面面俱到。
第三,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措施。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党员素养,锻炼党员实践能力,激励党员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也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四风?建筑。针对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找出原因,分析原因,总结出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加强学生党员管理,要从入口做起,从提升做起,狠抓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各个阶段都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的知识,还要有学生的思想。期间,如有不合格者,我们会及时处理,如缓发展或不缓发展,让每一个入党的学生思想上入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优先考虑学习成绩优秀者或学生干部,提高党课面对面教学效果。党课的授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知识为主,以增加学生党内知识储备,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倡导学生运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提高认识。在校园里,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平台。在这里工作不仅可以充分锻炼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院系的学生管理,可以绕过他们不断的来自群众的检查和监督,时刻考验自己,不定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还可以通过推广带动其他部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结论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90后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和各种移动通信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形式,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取得显著成效,落实大学生党员理论教育,进而在整个校园刮起新的浪潮。开展群众性的教育和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同样适用于党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中华崛起为时代责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资料:
【1】练冲超。如何保证一个好学生党员的质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文。高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建。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报,2006(1)。
[4]周惠如。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