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和活动都处于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人格完整、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绪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以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知识,我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首先,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机能状态,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完美。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1946、第三届国际精神卫生大会提出了精神卫生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和谐。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要谦让对方。
3.有幸福感。
4.我可以充分发挥我的能力,在工作和事业中过着高效的生活。
第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1,满满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
3.人生的目标可以是现实的。
4.与真实环境保持联系。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
9、在不违背群体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有限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接纳自己。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够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心理健康的人能始终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沟通。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格的完整,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完整是指气质、能力、人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的均衡发展。
6.能够对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往往严重偏离他的年龄特征,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心理健康状况的水平
从健康状态到精神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四个等级。
1,心理健康状况
区分心理健康状态和不健康状态的标准一直是心理学领域讨论的话题,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种心理健康标准。一个简单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社会功能分析:
我感觉不到痛苦——即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周、一个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和谐,不存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③良好的社会功能——即能够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在一般社会环境中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状态。是正常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是个人心理素质造成的(如过于争强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升职失败、上级批评、婚恋受挫等。),以及身体不好(如过度劳累、身体疾病)。其特征在于:
(1)时间短——这种状态持续时间短,一般可在一周内缓解。
②轻微损伤——这种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不大。这种状态下的人一般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愉悦感小于疼痛感。“累”“烦”“不开心”“应付”是他们的常用词。
③自我调节——这种状态的人大多可以通过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自我调节来改善心理状态。少部分人如果长时间不缓解,可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状态。这一小部分人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由个人和外界因素引起的心理状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前进、停滞、延迟、后退或偏离。其特征在于:
(1)不和谐——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比如成年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拖延、退缩);儿童的成人行为(不平衡高级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异常(偏差)反应等等。
(2)针对性——这种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如敏感的事物、物体、环境)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行为),但对非障碍可能表现正常。
③损害大——这种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很大。可能会使当事人无法按照普通人的标准完成一项(或几项)社会工作。比如社交焦虑测试(又称社交恐惧症)无法完成社交活动、利器恐怖分子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流等。
(3)需求帮助心理学家——这种状态下的人大多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和非专业人士的帮助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学家的指导是必要的。
4.精神病
精神疾病是由个人和外界因素引起的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是大脑功能障碍的外在表现。其特征在于: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能出现思维判断失误、思维敏捷度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空白、强烈的自卑感和痛苦感、精力不足、抑郁转化为抑郁、紧张焦虑、行为异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以及意志下降等。
(2)明显的身体不适——中枢控制系统的功能障碍可引起被控制人体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如果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如果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诸如此类。
③巨大伤害——这种状态的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总比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这种状态的患者,通过非心理医生的自我调节和治疗是无法恢复的。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一般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在治疗的早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节情绪,中晚期通过心理治疗缓解心理障碍,通过心理训练恢复社会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扩展内容: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第一,心理障碍
抑郁症是青少年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于是,自杀现象给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抑郁症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感到不开心、不愉快、厌烦;平时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变得无趣,思维能力下降,大脑变得迟钝,注意力降低,学习失去动力,人变得“懒”,甚至厌学;如果变得对成绩下降无动于衷或无动于衷,以及失眠、全身乏力、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有自杀念头,应及时咨询心理医生,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学习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
对许多青少年来说,唯一的任务就是阅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这往往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因学习压力导致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并不少见,其中不少在重点学校成绩优异。他们的思想压力往往来自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对结果的过分强调和对现状的不恰当的对比分析,对学习缺乏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问题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先自信,再有自信。让我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一天,一位著名的外国科学家去一所学校讲课。学校的老师说你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培养了很多人。如果你看这里的学生未来最有前途,大科学家指的是两个孩子。几年后,这两个孩子真的在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当老师再次遇到这位科学家时,他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大科学家很惊讶,说,我只是随口一说。这是什么意思?可见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如果你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会对一切都充满希望,对一切都很努力和自信。再讲一个故事。郑是著名的现代作家。退伍回家后,他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他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但也想过上好日子。他想做点辛苦的事,想想,也没花多少钱,就开始写了。一开始写诗投稿,几乎是扔一回写一回。差不多是一年前,突然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又有了信心,但是没有发很多钱,信心慢慢消失了。突然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信心又来了。然后,他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后来他看了之前被拒的诗,发现之前的诗真的很臭。但是怎么才能慢慢好起来呢?是自信。我觉得,只要你有足够的自信,你50分的能力,或许可以发挥到80分以上。如果没有信心,有100分的能力也只能打20分。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自信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第三,不良习惯和不良爱好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
虽然学生们身心发展很快,但此时你的思想还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和模仿欲强,容易受同龄人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和习性。目前,你们中的许多人沉迷于电脑游戏或上网,这严重损害了你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同学甚至抽烟、吸毒、偷东西(比如抽烟),这当然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也就是家庭、学校教育、社会风气。但只要同学们坚持住了,我们就应该在思想上做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行动上,你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服务社会,以你喜欢的人为榜样,让你身边的人钦佩和敬佩,扪心自问,落实行动,相信你会很成功。第五,异性交往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
这主要是心理和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造成的。据调查,中国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世纪提前了4至5年。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是生理成熟的人,渴望异性交往,越是交朋友越是迫切。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你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由于处理不当,早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脑子里想着这个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处理好这些事情?我将提出三点:
1,异性交往要广泛,不要专业化。
也就是多鼓励,只避免一个。异性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会对自己的学习和思想有促进和帮助,也有助于振奋自己的情绪。而异性学生之间的单独交往和谈心,会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随着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会从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发展到“一日不见,如三秋”的恋爱,异性学生之间的广泛交往会防止异性双方都陷入早恋的地带。
2、异性交往宜短不宜长。
青少年时期两个异性同学的交往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同学从初中到高中都离不开。到了初中,就没有感觉了。高中他们走下去,从相聚到形影不离,进入早恋。所以在异性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要注意接触时间更短,范围更广,让他们了解各种异性同学,这样会让不同的人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3、异性交往要疏而不密。
异性同学之间有交流是很正常的,但一定不能全神贯注。男孩和女孩之间存在性别差异。有些人的潜意识往往是在异性独处时才被发现的。与异性过于频繁的交往会引起人的热情,引起人的冲动,所以男女生交往的频率要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和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由于中学生生理意识的觉醒,对异性产生好奇、关心、爱慕、愿意接近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友情”和“爱情”。友情姓“友”,是朋友之间的友好交流,更重要的是一个“义”字。爱姓“爱”,是自觉自愿的爱,强调心理健康知识的训练是默认。我们提醒大家,当你觉得对方有强烈的吸引力,有和对方在一起的欲望时,要注意及时划清界限,避免进入早恋的误区,避免过早给自己的心灵加上沉重的负担。
第四,人际交往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对独立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社交伙伴是青少年的一种精神需求。被人际压力困扰的年轻人,通常会表现出自卑,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容易受伤,丢面子等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超越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缺乏经验使其难以面对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爱的能力弱,自尊心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群体中感到压抑和孤独,无法自拔。那么就要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要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也不要对外界寄予太多希望。以平常心增强自信培养的技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