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综合实践:春节民俗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最盛大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和聚会相关联。在传统的春节里,有关于“年”兽的各种传说,有创造万年历法的传说,有庆祝新年的传说,有贴春联的传说,有欣赏冰灯的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放鞭炮、拜年、看大戏、过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美食习俗。还有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习俗。

历经千年,春节文化的品质不变,这是哺育我们的“文化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具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无家可归的人都赶回家与亲人团聚。每年数亿人的“春运”高潮显示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从一种仪式,逐渐变成一种冲击中国每一个人的品牌,一种融入中国每一个人血液的习惯,一种浸润中国每一个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的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起源

了解春节期间各地的民族风俗。

第三,活动形式

1.明白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期待的日子。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新年相关的知识,从正式庆祝新年到接近和学习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仪和相关习俗。

2.参观、调查和参观超市、珠宝行、节日礼品行等。,并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根据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全国春运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4.能够清晰的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联系相关人员讲授春节的神话起源、习俗等相关知识;

2.准备一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春节知识(来源包括书籍和网上)。

3.学生准备各种材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等。)

4.准备一些户外活动需要的装备,比如相机。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分组制定计划。

1.通过开班,学生们讨论了学习的总题目“春节的民俗”和学习的三个题目:“春节的起源”、“春节的习俗”和“春节的地方文化”。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课题自由组合,分配好的人员,选择好的组长。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1.分组调查、采访、收集图片、查找信息;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认真记录从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各组组长负责分工(面试方式包括:实地走访、电话面试等。,目标适当覆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谈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索。每个小组讨论他们在活动中的经验和问题。根据活动的经验和队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传说

据报道,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长着长长的触角,面目狰狞。“年”在海底生活了许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里的人们都逃到深山里躲避“年”兽的伤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山里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一个老乞丐。他拄着拐杖,胳膊上挎着包,留着优雅的银须,眼睛盯着马修。村民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赶羊,人们到处喊着嘶嘶声,一片恐慌景象。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思去照顾这个乞讨的老人呢?只有村东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建议他赶快上山,以避开“年”兽。老人笑着说,如果婆婆让我在家里住一晚,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老妇人惊讶地仔细看,发现他英俊潇洒,精力充沛,与众不同。但她继续劝说,求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没办法,只好离家到山里避难。

午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子。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的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点着明晃晃的蜡烛。“年”兽浑身颤抖,发出一声长啸。“年”瞪了婆婆家一会儿,然后尖叫着冲了过来。快到门口的时候,院子里突然传来爆炸声,年浑身发抖,不敢再往前走。原来年最怕红,最怕火,最怕爆炸。这时候婆婆的门大开着,我看到一个穿着红袍的老人在医院里笑。“年”大惊失色,狼狈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看到村子安然无恙,都非常惊讶。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把乞讨老人的承诺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的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没烧的竹子还在爆炸,屋里几根红蜡烛还在发光...欣喜若狂的村民们纷纷换上衣服和帽子,庆祝吉祥的到来,并前往亲友家中祝贺和问好。这个故事很快就在周围的村子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赶走“年”兽的方法。

各地的民族文化

藏历除夕,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盛大隆重的“跳神会”。男孩子们狂舞,高声歌唱,表示要辞旧迎新,驱邪降福。在新年的早上,女人们会去挑“吉祥水”,祝新年好运。

彝族

彝族人根据彝历选择节日。一些人和当地的汉族人一起过春节。在一些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立松树,用松针铺地板,以避灾。在其他地区,猪和羊在节日期间被宰杀,人们互相拜访,互相赠送肉和馒头。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的重量与昨天的水进行比较。比如过年水比较重,表示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人

壮族和汉族同时庆祝春节。除夕夜要准备节日当天吃的饭,叫做“年夜饭”。在一些地区,人们称之为“吃节”,壮语意为“老年”。这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他们有的还做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石蜡饼,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一顿饭都吃不完!在元旦的清晨,人们在黎明前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女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河边或井边“汲取新水”,开始新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衣(BY)

除夕夜,布依族全家在池塘边彻夜不眠。天亮了,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去打水。谁先挑到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努力最幸福的女孩。

满族人

满语分为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期间,有红旗的人挂红旗,有黄旗的人挂黄旗,有蓝旗的人挂蓝旗,有白旗的人挂白旗。这些旗帜图案精美,颜色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始。

在侗族人民的春节期间,盛行一种叫做“打侗年”(也叫芦笙会)的群众性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比“团拜”更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由两个村庄举行。两支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了宋陆生和舞蹈比赛。此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白(巴)

云南白族人过年的时候,有一种庆祝方式叫“举高”。所谓“飙”,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缝里放火药。点燃后,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冲天”。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和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谁要是抓不到绣球,就送对方一个纪念品。多次失球又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会表现出爱的意愿。

土家

春节期间,土家族会举行盛大的摇摆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耕、宴饮等70多个舞蹈动作。它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蹈简单,情绪健康,无道具,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的那一天被定为“泼水节”。在为期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互相泼水,以表示他们已经冲走了旧土,并祝愿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杀猪杀鸡,摆上丰盛的酒菜,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席间,全家还会唱“新年歌”。初一初二,村里的青壮年男子还会举行“春节狩猎”。这一天的猎物被全村人享用。有趣的是,在分割猎物时,所有猎物的一半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大家平分。孕妇可以得两分,路人正好遇到,也可以得一分。

傈僳族

傈僳族人把过年叫做“丢什么”。他们大多制作糯米,糯米和酿造的水酒,并把第一个砂浆的糯米一点点放在桃,李和其他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的傈僳族要先给牛喂盐,以示对其劳动的尊重。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射击比赛。女生把绣花荷包挂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摆,要男生出手。谁先射到钱包,姑娘们就把酒当奖品送到谁的嘴里。

拉祜族人

除夕夜,拉祜族同胞全家要自己洗澡,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上,特别注重糯米粑粑。牛除了吃,也要经常给一些,放一些在犁、锄头、砍刀等农具上,以奖励它们过去一年与主人的合作,并祝愿它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农历正月初一早上,居住在中国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民盛装打扮,先向长辈拜年,敬酒行礼,然后挨家挨户拜年。家家准备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蒸糕。据说吃了它们,生产生活可以“年年高”。

木劳(毫升)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仫佬族的村寨里,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山坡上或体育场里,唱着山歌,享受着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爱情。

德隆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冬季腊月的“卡克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祭牛上天。这一天,族长将牛绑在广场中央的一根木桩上。一个年轻女子在牛角上挂了一串珠链,然后一个勇敢强壮的年轻人手持锋利的竹矛,刺向牛的腋窝,直到它倒地死去。这时,人们跳“牛锅庄”,然后分享牛肉。

鄂伦春族

东北春节的早上,鄂伦春族先按辈分大小斟酒,年轻的给年长的磕头,同行的互相问候。在春节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他们举行赛马。正月十五的美食。正月十六早上会有互相抹黑的活动。年轻人给老年人抹黑要先磕头。

赫哲族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Foeshikes”,意为除夕。人们在帽子、衣领、袖口、裤腿、围裙和鞋帮上穿着绣有美丽图案、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动物皮。在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会举行“喷火宴”,或者用一种野果“厚李子”做蛋糕,并在里面塞满鱼、动物肉和其他食物。用杀活鱼,或者烤鱼条,用这种“塔拉哈”招待贵宾。

基诺族

春节来了,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嚼槟榔的老人抬起头来敲钹,戴着大尖帽的老婆婆低着头敲锣。周拔(村里的父亲)首先敲鼓,年轻的男女赤手空拳围成一圈跳舞。

高山(GS)

春节时,高山族的人们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村边饮酒,欣赏由乐器伴奏的歌舞。一些村庄还举行鱼叉比赛,开展提篮、杆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除尘扫屋”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扫柳绿的庭院,掸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到处洋溢着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又叫门联、春贴、对联、对联、桃符等。它们以工整、对偶、凝练、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倒贴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期间挂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浓浓的黑色和五颜六色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不少兴旺喜庆的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淳朴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方志》:除夕之夜,各方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天亮,这就是所谓的“守岁”。

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

支付新年电话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愿来年好运。

春节饮食习俗

在古代农业社会,从腊月初八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忙着为新年准备食物。因为腌制腊肉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一定要尽早准备。中国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腊肉的习俗,其中广东省的腊肉最为著名。

蒸年糕,因为谐音“高年”,口味多样,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黄白年糕,象征金银,表达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天晚上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要从万里之外跋涉千里才能回家,一家人要围坐一起包饺子过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估。各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 * *知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每个小组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们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成就。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评价了这次活动。

4.活动结果展示:

1.学生对口语活动的感受

2、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如: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习俗

春节中的地方文化

动词 (verb的缩写)活动结果

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春节文化,领略中国的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和春节。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的互动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