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看待疫情?

编辑评论/注释

本周,我们将继续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情况。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的青年群体,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对学习和就业的担忧和期待,对社会治理的认知态度,都值得关注。2020年2月至3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通过电子问卷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12897份大学生样本,对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下一步高校如何开展学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目前在家学习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最好的贡献”、“谨防情绪病毒,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停下来,安顿好自己”、“疫情要注意不当恐惧;疫情期间,一系列“青年大学生面对疫情能做什么”的问答帖子,聚集了众多青年大学生的频繁互动:从为即将高考的专科生做直播,到分享自律高效的学习方法,再到展示自己作为社区志愿者的经历。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缺乏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储备。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危及全球和全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态度和社会认知,对于我们分析和研究危机情境下当代高学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大学生对新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不仅有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如恐慌和焦虑,人际交往减少等。但由于他们在青春期思维活跃,熟练使用网络工具,他们的行为特征与普通社会群体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和平中有理性的乐观。在疫情爆发之初,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恐惧和恐慌感,但随着“疫情”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病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他们对病毒的过度恐惧。对抗病毒,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技术,更需要积极阳光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期间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时,前三个选项分别是:关注疫情信息占63.5%,学习专业知识占45.3%,做家务、做饭和手工占41.5%。此外,娱乐休闲活动也占一定比例:看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占32.5%,玩电脑、手机游戏占28.4%,做体育锻炼占20.4%,听音乐占14.1%,看网络小说占9.3%,看名著占7.8%等等。绝大多数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家事,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整体表现,从最初的紧张恐慌到焦虑失落,逐渐趋于理性清醒。随着对疫情认识的深入,大学生的心态也越来越理性平和。

在注意力中映射思维深度。作为知青代表,大学生高度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问题。调查显示,85.3%的学生选择了疫情的发展形势,71.5%的学生选择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排名前两位。疫情期间,同学们看到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无私牺牲精神和高尚医德。这种自我牺牲的职业情怀激励着当代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疫情的突然爆发促使“象牙塔”里的同学们超越个体层面,进而独立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调查显示,关注重点疫区防控进展的大学生占36.4%,关注疫情防控信息公开透明的占35.3%,关注捐赠物资合理使用和监管的占24.7%,关注失职官员问责的占11.1%,关注各地具体防控措施成效的占10.3%,关注9.5%。

高校采取的主要疫情防控措施

水平差异体现在认可度上。疫情爆发后,中央作出决定,各地纷纷响应,使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积极态势扩大,党和政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威信显著提高。调查显示,95.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政府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疫情,93.5%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政策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92.2%的大学生表示支持和拥护控制疫情的各项措施, 91.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84.3%的大学生认为疫情提升了政府执政能力。 以上数据表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

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政府的态度呈现出阶层差异,对中央政府防疫工作的认可度高于地方政府。调查显示,92.5%的大学生认同中央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及时有效,87.4%认同地方相关部门落实的防疫措施到位。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防控工作的层级差异也很明显。非湖北地区生源的识别率为91.2%,湖北地区生源的识别率较低,为81.5%。

感受灾难中的蓬勃力量。疫情爆发后,爱国情怀的集会声浩荡,五湖四海的力量如潮水般汇聚。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中最感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时,88.9%的人选择了“专家和医护人员在一线舍身忘我”,83.4%的人选择了“集中全国资源帮助湖北等重点疫区”,72.1%的大学生选择了“迅速建设雷神山、火神山等集中救治场所”。此外,38.7%选择“封锁武汉市,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32.1%选择“快递小哥,基层工作人员奉献”。

在调查中,很多同学在谈到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感受时,“眼泪”、“无私”、“守望相助”都是被反复提及的高频词。他们无时无刻不被视频和新闻所感动,比如《对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的期许》《方仓医院快乐舞步》《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线的欢呼》《痛失亲人的痛哭》《护士隔空抱女儿的温暖》《医生和党员志愿奔赴一线的生死抉择》。有大学生说:“逆境寻乐,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因素。伴随着民族的苦难,家族的兴衰,个人的成败,我们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发扬光大,寻找出路。”正是因为这些感人的场景和故事,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在疫情期间有所波动,但始终保持“三少三多”的总体稳定,即少抱怨、少恐惧、少发泄;我被感动,被支持,被期待。

在合肥市包河区,“00后”大学生志愿者王书佳(左)在疫情期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蔬菜。新华社

在危机中表现出责任感。新冠肺炎疫情让当代大学生看清了大处和小处的价值选择和使命,让年轻人更加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内涵,考验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他们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开始。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应急管理的要求高度配合,98.6%的人避免外出聚集,98.3%的人勤洗手、戴口罩、做好防护。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高,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对用科学战胜病毒有坚定的信心。

大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也努力配合相关部门防控疫情。许多学生虽然不能去一线抗击疫情,但他们安全地呆在村口和社区,在高铁站和高速公路的人群和车流中尽自己的防控职责,参与确保防疫用品生产厂复工。更多的同学自觉上网络课程,为升学考试和求职做准备,为打赢防疫战贡献“青春力量”。调查显示,95.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为疫情防控做贡献。在具体参与疫情工作方面,71.3%的大学生积极向亲友宣传防护知识,35.8%的大学生配合社区做好防控工作,20.3%的大学生举报网络谣言/积极辟谣。调查中有同学表示:“疫情之下,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时代责任。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很渺小,但我们也有塑造伟大的能力。有医生,有护士,有警察,有基层干部,肯定有我们大学生。”

2如何针对“长假”带来的焦虑“对症下药”

自律性差影响学习效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学生不得不在家学习,尤其考验他们的自律和自学能力。调查显示,15.3%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41.1%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足5小时,28.4%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足5小时。从主要学习方式来看,45.6%的人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进行学习;线下自学占31.2%,15.1%是老师在线指导,8.1%是线上集体讨论。

疫情初期,很多同学对线上的学习方式不熟悉,慢慢进入状态。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技术障碍的消除,学生逐渐适应在线学习方式。然而,一些学生仍然反映很难在网上讨论问题。每次我们围绕主题讨论,总有一些话题会导致无休止的延伸,不自觉的把讨论变成了聊天。提问和老师的回答也有差距,很容易迷失,忘记提问的主要意图。可见,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不断的磨合,不断探索线上学习的方法。

居家隔离导致生活紊乱。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时,大学生选择疫情作为生活节奏混乱的原因(55.1%),其次是社交(41.3%)。此外,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身体、精神、睡眠、饮食也受到一定影响。调查中,有学生反映白天太紧张,无心学习。到了晚上,他们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有负罪感,每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此外,由于观念、作息、行为的差异,年轻人和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Xi理工大学学生王玉洁(中)和合肥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陆媛(右)在安徽铜陵市义安区向村民宣传科学防治。

此外,在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次疫情中,电视广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现场”。调查显示,72.2%的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主要来自电视广播,在所有信息来源中占比最高。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