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学者的品格——读马寅初》理解马寅初“品格”的含义

书生性格?

这是一系列关于一群著名知识分子性格的散文。我称之为“学者”,是因为我没有能力为这个群体选择一个更准确的称呼。他们不同于古代的“儒”“士”,并不是所有的现代知识分子都具有那种优秀的品质。他们在学习方面有专长,或者来自文学、工业、商业,或者政治和军事。他们在某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德高望重的人对真理、正义和良知的信仰,是无法用财富和荣誉来交换的;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不会因为地位甚至生命的威胁而动摇。他们的性格似乎在当代知识分子中很少见。

经济学家的骨干之一

——读马寅初和许朱成。

我第一次知道马寅初这个名字是在1957或者1958。记得在报纸上看过一幅漫画,描绘了一群人围着转圈,好像在玩游戏。从题目来看,批判了一个叫马寅初的学者的“绕圈跑”理论。当时不知道皮疹的内容,也不太了解马寅初。我只是觉得漫画很有趣。当然,漫画家的出发点是反击“右派”。可笑的是,漫画家最后也没有逃脱当“右派”的厄运。同时我也在报纸上看到批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我至今想不通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两个理论到底怎么了。直到开始拨乱反正,一切都很匆忙,整个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我再次注意到人口问题。国家提出解决目标的短期和中期住房标准,城市标准分别为人均5平方米和9平方米左右。我觉得谈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不容易。于是我拟定了一个学习研究课题“建筑与人口”。我尽力收集了很多关于人口的资料,越研究越糊涂。转眼近30年过去了,其他的都忘记了。我只记得中国的人口学家,除了马寅初,几乎都被打成右派。我猜是因为马劳在国内外的影响太大了,连蒋介石都不敢杀他,我们当局拿他的剑也不方便。

最近读了彭盛之的《马寅初全传》,对这位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读完这本书后,这个印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只要想起这个名字,我就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马寅初先生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印象最深的是两件大事。首先是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腐败现象的精辟揭露和猛烈抨击。第二件事是1957之后,面对大规模的围剿批判,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正气。

抗战时期,马寅初先生住在重庆。他没有做官,也没有发财。他致力于学习,寻求救国之道。在他对学生士兵的讲话、文章和记者采访中,他一再谴责那些使国家难以赚钱的人。指出抗战是“劣等人”的贡献;“中产阶级”买单;“上流社会”既不付出也不贡献,从中获利。而“上层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劫富济贫。他愤怒地指出,猪狗不如的“上层阶级”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他叫嚣对经济困难者征收“临时财产税”,并从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处力促实行,并将矛头指向蒋介石,要求蒋“以义为重,以家为重”。马寅初先生的声音在当时的山城被称为“狮吼”。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蒋介石政权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跟踪恐吓,囚禁软囚,甚至投入西峰集中营、上饶集中营。最终蒋介石不敢杀他。

二是建国后,马寅初先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自己的“兜圈子”理论和“新人口论”。我有一个肤浅的理解,所谓的莽撞,大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平衡;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事实上,毛泽东已经多次谈到这一点。然而,不幸的是,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在某种意义上与毛泽东的“人多说话,热多能量”的概念相冲突。1958之后,报纸、杂志、海报、各种会议对马寅初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围攻。中央有人劝马先生“写检讨,承认错误”。看来这样还能保住全国人大常委、北大校长的位置。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维护学术尊严和国家的长远利益,马劳拒绝评审,从而失去了各种职位。直到1979,马劳才被平反。这时,马劳全身瘫痪,走进了山洞?w年。

“错批一个人,错增3亿。”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问题是现代化发展的巨大负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劳经历了批评、解雇和轰动性的平反。面对风风雨雨,马劳内心平静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