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商学院著名管理专家
南开大学商学院的创始人陈先生是中国管理学的开创者之一。陈老先生在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奠定了这一年轻学科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当选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其成果先后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大洋洲与远东名人录》、《国际杰出成就名人录》、《国际杰出知识分子名人录》等收录。
陈先生,1911年2月出生于安徽和县。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自65438至0934就读于县立初中以来,多次获得奖学金。1937,就读于湘西高中。1940考入迁至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外语系。次年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1945毕业,1946冬在南开大学任教。先后在经济研究所、经济系、管理系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在1980担任新成立的管理系系主任。
陈先生早年在西南联大学习时,倾向革命,参加进步读书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时由他主编的墙报《论衡》、《论衡》经常发表进步言论,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陈先生就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指数”理论及其恢复与编制、编制方法与公式论证的研究文章。50年代初转向经济效果的研究,其文章《关于工业品品种对成本影响指数的几个问题》曾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在20世纪60年代写的《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收益的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内容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强调经济效果不应局限于生产领域,还应包括国家管理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等机构。”该文后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前景出版社分别选入《解放以来经济效果文选》和《建国以来经济效果文选》。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四化建设的深入和国家对管理科学的需求,陈教授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1年在瑞典参加“中欧技术与产业政策”国际学术会议。他宣读的《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一文受到了代表们的赞扬,被列入会议记录的第一篇文章。瑞典隆德大学曾发表文章,高度评价。1984年初,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大会邀请,作了题为《中国管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指出古今中外,中国有许多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值得探讨、研究和总结。创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理论,必须生活与西方相结合,古今相融。《瞭望》杂志将“从
理论联系实际、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勇于创新是陈教授治学的特色。他说:“中国的管理历史悠久,但现代管理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管理理念。我最大的愿望是建立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事实上,陈教授对一直很感兴趣。早在60年代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他就忍饥挨饿,皱着眉头想:怎样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夕阳下的校园里,他度过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夜晚。必须走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他最初萌芽的管理思想。不幸的是,他的想法在当时没有任何反响。上世纪70年代末,他重温旧论,上书中国科学院,呼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一次,他迫切的声音传遍了全国,最终促成了“技术经济研究所”的诞生。1980南开大学委派陈先生筹建企业管理系。老先生来了脾气:“不能叫企业管理系,应该叫管理系!”这个时候管理学在中国还是很新的,有些人不承认有这么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不怕麻烦四处游说。由此,中国有了第一个大学管理系。他孜孜追求的是创造一种古今中外、学科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可以学习适合国情的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古今结合,体现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特征,反映中国成功的管理实践,从而培养和引导中国自己的管理专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完成依赖于管理实践和管理思路。
1984年初特邀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会议的陈向世人宣布:“当代最新的管理思想,可以在《孙子》中找到!”从此,在重新评价和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开始在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展开。而这位先行者一直在不停地写作,并多次发表深刻而创新的作品:“,”从
陈老师非常重视学科的协调和知识的广度。他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管理不仅与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有关,还与经济发展、文化科学水平和民族风俗传统有关。他招收了学经济、学科学、学工程技术、学中文、学历史的管理学研究生。他组织他们从事管理研究,发挥各学科的特长,用多学科结合的优势解决定性和定量问题。
长期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管理学导论》、《比较管理研究》等课程10余门。每学期同时教授2-3门课程。从1983开始,招收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等六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已有32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名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有12名博士生,其中有一名美国博士生。他还热心帮助指导中青年教师,带出了一批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师。
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陈先生在培养管理人才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远不尽如人意。因此,他不失时机地同意几所来访的加拿大大学培养现代管理人才。此后,它先后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大学建立了关系。他讲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外国专家讲西方管理思想,让学员们吮吸到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甘露。这种中外合作培养管理人才的实践被称为“南开-约克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内外一般都是重用的。
陈先生是国内学校研究经济效益的学者之一。在他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中,他已经切入了这个主题。1978,他建议国家组织领导国民经济效应研究。他根据现代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倡导经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对教学和科研实践进行了探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主持了多次“成本管理”、“技术经济”、“技术引进”的研讨会,为全国培养了数千名高级技术经济人才和管理人才。
李维安教授。
南开大学商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1957出生于青岛,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现任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商业评论》主编。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国家奖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管理学会会长、天津市学科评估组(工商管理)召集人。兼任国内外15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或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维安教授长期从事公司治理、企业集团管理、网络组织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研究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基金、211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垂直项目24项。
李维安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者。理论上,以公司治理边界为核心范畴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初步构建,公司治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实现了从公司治理结构到公司治理机制、从单一公司治理到集团治理、跨国治理、网络治理的突破。在实践中,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组织制定了《中国公司治理准则》,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阶段,为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近日,李维安教授及其课题组在多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首个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晴雨表。在2003年6月的第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也得到同行专家的给予。
教授的专著《公司治理》获得中国经济界最高奖——第十届(2002年)孙经济科学著作奖,天津市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唯一特别奖。专著《股份制稳定性研究》获第二届江一伟企业改革发展基金优秀作品奖、天津市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专著《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入选获得国家图书奖的管理科学文库。论文《改革实践的呼唤:中国公司治理原理》获教育部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国内最早出版的公司治理教材,《公司治理课程》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材。
李维安教授回国几年来,不仅为南开大学管理学科的振兴,也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编的《南开商业评论》作为管理学核心期刊,已成为国内工商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中国第一家从事公司治理研究的学术机构南开大学公司治理中心与国家审计署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公司治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基地,李维安教授获得了国家各级各类荣誉称号。